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632 (1700-1725).djvu/94

此页尚未校对
考證

於夫子?有餘力以學文,恐代匠而傷理。屬天地之交

泰,忝侯藩之貢士。倘片善而必收,敢長鳴於知己。

《問文章對策》
白居易

問:國家撫天下以文明,獎多士以文學,二百餘載,文 章炳焉。然則述作之間,久而生弊,書事者罕聞於直 筆,褒美者多睹其虛詞。今欲去偽抑淫,芟蕪划穢,黜 華於枝葉,反實於根原,引而求之,其義安在?

對。臣謹按《易》曰:「觀乎人文,以化天下。」《記》曰:「文王以文 理。」則文之用大矣哉!自三代以還,斯文不振,故天以 將喪之弊,授我國家。國家以文德,應天以文教,牧人 以文行,選賢以文學,取士,二百餘載,煥乎文章,故士 無賢不肖,率意於文矣。然臣聞大成不能無小弊,大 美不能無小疵,是以凡今秉筆之徒,率爾而言者有 矣,斐然成章者有矣。故歌詞賦頌讚誄碑碣之製,往 往有虛美者焉,有愧詞者焉。若行於時,則誣善惡而 惑當世,若傳於後,則混真偽而疑將來。臣伏思之,恐 非先王之理,化成之教也。其古之為文者,上以備王 教,繫國風,下以存警誡,通諷諭。故懲勸善惡之柄,執 於文士褒貶之際焉。補察得失之端,「操於詩人美刺 之間焉。」今褒貶之文不覈實,則勸懲之義缺;美刺之 詩不稽政,則補察之義廢矣。雖雕章鏤句,將焉用之? 臣又聞稂莠稗秕,生於穀反害於穀者也;淫詞麗藻, 生於文反傷於文者也。故耘者耘,稂莠稗秕,所以養 穀也;王者刪,淫詞麗藻,所以養文也。伏唯陛下詔主 文之司,諭養文之旨,俾詞賦合警誡諷諭者,雖質雖 野,採而獎之。碑誄有虛美愧詞者,雖華雖麗,禁而絕 之。若然則為文者必當尚實,抑淫者誠宜去偽,小疵 小弊蕩然無遺矣。則何慮乎文章不與三代同風哉。

《文章論》
牛希濟

「聖人之德也。有其位乃以洽化為文,唐虞之際是也; 聖人之德也,無其位乃以述作為文,周孔之教是也。 纂堯、舜之運,以宮室車輅鐘鼓玉帛之為文,山龍華 虫、粉米藻火之為章,亦已鄙矣。」師周、孔之道,忘仁義 教化之本,樂霸王權變之術,困於編簡章句之內,何 足大哉!況乎澆季之世,淫靡之文,恣其荒巧之說,失 「於中正之道。」兩漢以前,史氏之學猶在;齊梁以降,《國 風》《雅》《頌》之道委地。今國朝文士之作,有「詩、賦、策、論、箴、 判、贊、頌、碑、銘、書、序、文、檄、表、記」,此十有六者,文章之區 別也。制作不同,師模各異,然忘於教化之道,以妖艷 為勝,夫子之文章不可得而見矣。古人之道,殆以中 絕,賴韓吏部獨正之於千載之中,使聖人之旨復新, 今古之體分而為四。崇仁義而敦教化者,經體之制 也;假彼問對,立意自出者,子體之制也;屬詞比事,存 於褒貶者,史體之制也。又有釋訓字義,幽遠文意,觀 之者久而方達,乃訓誥《雅》《頌》之遺風。即皇甫持正、樊 宗師為之,謂之「難文。」今有司程式之下,詩賦判章而 已,唯聲病忌諱為切,「比事之中,過於諧謔。學古文者 深以為慚,晦其道者揚袂而行,又屈、宋之罪人也。且 文者,身之飾也,物之華也。宇宙之內,微一物無文乃 頑也,何足以觀?且天以日月星辰為文,地以江河淮 濟為文,時以風雲草木為文,眾庶以冠冕服章為文, 君子以言可教於人謂之文,垂是非於千載,歿而不 朽者」,唯君子之文而已。且時俗所省者,唯詩賦兩途, 即有身不就學,口不知書,而能吟詠之列。是知浮艷 之文,焉能臻於理道?今朝廷思堯、舜洽化之文,莫若 退屈、宋、徐、庾之學,以通經之儒,居燮理之任,以揚、孟 為侍從之臣,使仁義治亂之道,日習於耳目,所謂觀 乎人文,可以化成天下也。

《復友生論文書》
陸龜蒙

辱示近年作者《論文書》二篇,使僕是非得失於其間。 僕性雖極頑冥,亦知惴息汗下,見請幫助識別此字。訶之甚難,招禍 患之甚易也。況僕少不攻文章,止讀古聖人書,誦其 言思行其道,而未得也。每涵咀義味,獨坐日昃案上 有一杯藜羹,如五鼎七牢,饋于左右,加之以撞金石 萬羽籥也。未嘗干有司對問,希品第,未嘗歷王公丐 貸,飾車馬,故無用文。處江湖間,不過美泉石則記之, 聳節概則傳之,傷離會則序之,值巾罍則銘之,簡散 誕放,無所諱避,又安知文之是歟?非歟生過聽,德我 太甚,苟嘿嘿不應,非朋友切切偲偲之義也。故扶病 把筆,述一道《論文書》曰:「我自少讀六經孟軻、揚雄之 書,頗有熟者。求文之指趣規矩,無出于此。」及子史,則 曰:「『子近經,經語古而微;史近書,書語直而淺。所言子 近經,近何經,史近書,近何書?書則記言之史也,史近 《春秋》,《春秋》則記事之史也。六籍中獨《詩》《書》《易》《象》與《魯 春秋》經聖人之手耳。《禮》《樂》二記雖載聖人之法,近出 二戴,未能通一純實,故時有齟齬不安者。蓋漢代諸 儒爭撰而獻之,求購金耳。記言記事,參錯前後,曰『經』」 曰「史』,未可定其體也。」按經解則悉謂之「經」,區而別之, 則《詩》《易》為經,《書》與《春秋》其實史耳,學者不當渾而言 之。且經解之篇句名出于戴聖耳,王輔嗣因之,以《易》 為經,杜元凱因之,以《春秋》為經。孔子曰:「學《詩》乎?學《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