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633 (1700-1725).djvu/10

此页尚未校对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理學彙編文學典

 第一百二十八卷目錄

 文學總部藝文十

  文說           明宋濂

  染說           蘇伯衡

  名山藏文苑記序      何喬遠

  創大復何先生祠記     蔡汝楠

  國寶新編序         袁袠

  唐荊川文集序       王慎中

  文編序          唐順之

  答皇甫百泉郎中       前人

  答茅鹿門知縣        前人

  又             前人

  與洪方洲書         前人

  又             前人

  與王遵巖參政        前人

  唐宋八大家文鈔總序     茅坤

  文體明辨序        徐師曾

  原文說          李國𣚴

  題歸太僕文集       錢謙益

文學典第一百二十八卷

文學總部藝文十

《文說》
宋·濂

「明道之謂文,立教之謂文,可以輔俗化民之謂文。斯 文也,果誰之文也?聖賢之文也,非聖賢之文也。聖賢 之道,充乎中,著乎外,形乎言,不求其成文而文生焉 者也,不求其成文而文生焉者,文之至也。」故文猶水 與木然,導川者不憂流之不延,而恐其源之不深;植 木者不憂枝之不蕃,而慮其本之不培。培其本,深其 源,其延且蕃也孰禦?聖賢未嘗學為文也,沛然而發 之,卒然而書之,而天下之學為文者,莫能過焉。以其 為本昌、為源博也。彼人曰:「我學為文也,吾必知其不 能也。」夫文烏可以學為哉?彼之以句讀順適為工,訓 詁艱深為奇,窮其力而為之,至於死而後已者,使其 能至焉,亦技而已矣,況未必至乎?聖賢非不學也,學 其大,不學其細也。窮乎天地之際,察乎陰陽之妙,遠 求乎千載之上,廣索乎四海之內,無不知矣,無不盡 矣,而不特乎此也。「反之於身以觀其誠,養之於心而 欲其明,參之於氣而致其平,推之為道而驗其恆,蓄 之為德而俟其成。德果成矣,視於其身,儼乎其有威, 確乎其有儀,左禮而右樂,圓規而方矩,皆文也。聽乎 其言,溫恭而不卑,皎厲而不亢,大綱而纖目,中律而 成章」,亦皆文也。察乎其政,其政莫非文也;徵乎其家, 其家莫非文也。夫如是,又從而文之,雖不求其文,文 其可掩乎?此聖賢之文所以法則乎天下,而教行乎 後世也。今之為文者則不然,偽焉以馳其身,昧焉以 汨其心,擾焉以乖其氣,其道德蔑如也,其言行棼如 也,家焉而倫理謬,官焉而政教泯,而欲攻乎虛辭以 自附乎古,多見其不察諸本而不思也。文者果何繇 而發乎?發乎心也,心烏在主乎身也?身之不修而欲 修其辭,心之不和而欲和其聲,是猶擊缶而求合乎 宮商,吹折葦而冀同乎有虞氏之《簫韶》也,決不可致 矣。曷為不思乎?聖賢與我無異也。聖賢之文若彼,而 我之文若是,豈我心之不若乎?氣之不若乎否也?特 心與氣失其養耳。聖賢之心,浸灌乎道德,涵泳乎仁 義,道德仁義積而氣因以充,氣充,欲其文之不昌,不 可遏也。今之人不能然,而欲其文之類乎聖賢,亦不 可得也。嗚呼,甚矣,今之人「惑也。聖賢之為學,自心而 身,自身而家,其為事亦多矣,而未嘗敢先乎文。今之 人未暇及乎他,自幼以至壯,一惟文焉。是學宜乎今 之文勝於古之聖賢,而終不及者,豈無其故邪?不浚 其源而揚其瀾,不培其本而抽其枝,弗至於槁且涸 不止也。然則何為而後可為文也?」蓋有方焉,聖賢不 可見矣。聖「賢之為人,其道德仁義之說存乎《書》,求而 學焉。不徒師其文而師其行,不徒識諸心而徵諸身。 小則文一家,化一鄉,大則文被乎四方,漸漬生民,賁 及草木,使人人改德而易行,親親而尊尊,宣之於簡 冊,著之於無窮,亦庶幾明道而立教,輔俗而化民者 乎!」嗚呼!吾何由而得見斯人於斯世也?吾何為「而不 思夫聖賢之盛也?」虎林王生黼,年甚少,讀《春秋》而好 為文,問法於予。予美其有志也,以其大者語之。

《染說》
蘇伯衡

「凡染:象天,象地,象東方,象南方,象西方,象北方,象草 木,象翟,象雀。以為色。取蜃,取梔,取藍,取茅蒐,取橐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