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633 (1700-1725).djvu/7

此页尚未校对

《論項平甫信美樓記》
陶大經

項平甫作《信美樓記》云:「『王仲宣之言曰:『雖信美非吾 土兮,曾何足以少留』。自仲宣至今,千有餘年,文士一 詞曰:『此《思歸》之曲』也』。曾未有考其文而論其心者,蓋 仲宣,漢貴公孫也。少依王室,世受國恩,雖遯身南夏, 而繫志西周。彼以為撫清漳、曲沮之流,不若灞、滻、涇、 渭之速清也;覽昭丘、陶牧之勝,不若終崚、吳華之亟 平也。冀道路之一開,憂日月之逾邁,故戛然以是為 不可久留。」蓋士之出處不齊久矣。充仲宣之賦,當與 子美《岳陽樓》五言,太白《鳳凰臺》長句同帙而共編,不 當與張翰思吳之歎,班超《玉門》之書,馬援浪泊西里 之念,雜然為一議狀也。平甫此論,得仲宣之心矣。仲 宣不依曹、黃二袁而依劉表,意亦可見。故仲宣之忠 於漢,陶淵明之忠於晉,羅昭諫之忠於唐,皆詩人文 士之識大義有氣節者。樓乃仲方為荊南撫幹時所 建。楊誠齋題詩云:「大資孫子大參孫,磊塊胸中萬卷 橫。樓上已堆千古恨,晚潮更作斷腸聲。」亦平甫之意。

《答程伯大論文》
元·朱夏

古今能言之士,孰不欲雄峙百代之上,而垂聲乎百 世之下哉?然而卒抱奇志而不見,泯泯以老死者,何 其多也!豈非才識之不逮,故不能成一家之言,以至 此耳。三代之後,卓然成一家之言者,才十數人而止, 其餘皆磨滅澌盡,則信乎得之於天者,非超然而不 群,則難乎其以文章自命矣。比辱賜書,大抵未能達 「夫雄深雅健之作,而務為浮薄靡麗之文而已」,此甚 不可也。僕聞古之為文者,必本於《經》而根於道,其紀 志、表傳、記序銘贊,則各有其體,而不可以淆焉而莫 之辨也。至其發言遣辭,又奚以剽賊為工哉?今不本 於經,不根於道,而雜出於百家傳記之說,則其立論 不自其大而自其細,固已自小矣,尚何能與古人齊 驅並駕哉?老蘇之文,頓挫曲折,蒼然鬱然,鑱刻峭厲, 幾不可與爭鋒。然而有識之士猶有譏焉者,良以其 立論之駁,而不能盡合乎聖人之道也。今無蘇公之 才,而立論又下蘇公遠甚,則何望其言之立而不仆 耶?古之用兵,其合散進退,出奇制勝,固神速變化而 不可測也。至其部伍行陣之法,則繩繩乎其弗可以 亂。為文而不以法,是猶用師而不以律矣。古之論文, 必先體製而後工拙。譬猶梓人之作室也,其楝樑榱 桷之任,雖不能以大相遠也,而王公大人之居,與浮 屠、老子之廬,官司之署,庶民之室,其制度固懸絕而 不相侔也。使記也而與《序》無異焉,則庶民之室,將同 於浮屠老子之祠,亦可乎?鑄劎而肖於刀,且猶不可; 斲車而肖於舟,奚可乎?韓子之於文也,惟陳言之務 去。今雖全未能如《韓子》,亦宜少刊落矣。乃悉古書奇 字而駢集鱗次焉,不幾於天吳紫鳳、顛倒裋褐也邪? 蘇子謂:「錦繡綺縠,服之美者也。」然尺寸而割之,錯雜 而紐之以為服,則綈繒之不若。今先生乃欲集群英 以為華為卉,其亦異於作者之見矣。世有窶人焉,睹 其鄰之富也,日夜攻鑽而剽之,幸而得其貨寶財賄, 以為得計矣。一日徼者獲之,則薾然盜也。今為文者 至死不悟,且役役焉割裂而綴輯之,則其氣固已薾 然矣,又何能渾浩如江河,而有排奡之力哉?且古之 為文,非有心於文也。若風「之於水,適相遭而文生也。 故鼓之而為濤,含之而為漪,蹙之而為縠,澄之而為 練,激之而為珠璣。非水也,風也,二者適相遭而文生 也。天之於物也,獨不然乎?纖者、穠者、丹者、堊者,莫不 極其美麗,而造物者豈物物而雕之哉?物各付物,而 天下之巧莫加焉。彼有昧於此者,三年而刻葉。且文 猶樂也,太古之音,和平雅淡,而風俗以淳,人心以正; 桑間濮上,淫哇煩趣,而人心風俗蕩而忘返。使先生 而與聞制作,將安取乎?則何獨疑於文也?」先生教之 曰:「苟無毛嬙、西施之美質,則不能不借夫粉黛之假, 以掩其陋。是朽木可得而雕,糞土之牆可得而杇矣。 無鹽,天下知其惡也。被珠璣,曳羅綺,不足以欺天下 之目。使天下而皆瞽也,則可奈之何天下之不皆瞽 也,先生殆未睹夫正色也。」先生又謂吾:「《五常論》其猶 元耶?太元擬《易》而作,然《易》出於造化之自然,而元也 者,出於智慮之私而已,故不能免夫牽合艱難之態, 先儒固已譏其勞且拙矣。故今去雄千餘年,而卒無 好之者。今先生乃欲著書以擬元,吾恐其不堪為覆 瓿用矣。」先生又謂:「吾常作詩,命其集曰《胡盧且魯論。 詩序》言詩之用,若彼其博也,而先生直以資人之笑, 視古詩之風亦少貶矣。此亦好怪之過也。」先生卒教 之曰:「其觀吾古文也,還以一言,庶有以知君子之是 是非非也。」宋之季年,文章敗壞極矣。遺風餘習,入人 之深,若黑之不「可以白。當此之時,非反之,則不足追 乎古。」先生之心,自以為過之矣,而烏知其不異於彼 也?先生之文,始欲其奇也,而卒以拙;始欲其麗也,而 卒以惡;始欲其雄也,而卒以弱。其風格言論,莫不叛 於古矣,則亦難乎摭而言之矣。且先生既與吾異,則 僕雖言之,而無當於其心矣。僕欲挽先生於迷途,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