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636 (1700-1725).djvu/57

此页尚未校对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理學彙編文學典

 第一百六十九卷目錄

 碑碣部紀事

文學典第一百六十九卷

碑碣部紀事

《史記秦始皇本紀》:「二世皇帝元年春,二世東行郡縣, 李斯從。到碣石,並海,南至會稽,而盡刻始皇所立刻 石,石旁著大臣從者名,以章先帝成功盛德焉。」皇帝 曰:「金石刻盡始皇帝所為也。今襲號而金石刻辭不 稱始皇帝,其於久遠也,如後嗣為之者,不稱成功盛 德。丞相臣斯、臣去疾、御史大夫臣德昧死言:臣請具 刻詔書,刻石,因明白矣。臣昧死請。」制曰「可。」遂至遼東 而還。

《拾遺記》:「昔始皇為塚,斂天下瓌異,生殉工人,傾遠方 奇寶於塚中,為江海川瀆及列山岳之形,以沙棠沉 檀為舟楫,金銀為鳧鴈,以琉璃雜寶為龜魚,又於海 中作玉象鯨魚,銜火珠為星,以代膏燭,光出墓中,精 靈之偉也。昔生埋工人於塚內,至被開時皆不死。工 人於塚內琢石為龍鳳仙人之像,及作碑文辭讚。漢」 初發此塚,驗諸史傳,皆無列仙龍鳳之製,則知生埋 匠人之所作也。後人更寫此碑文,而辭多怨酷之言, 乃謂為「怨碑」,《史記》略而不錄。

《後漢書·郡國志》:「沛有泗水亭,亭中有高祖碑,班固為 文。」

《竇融傳》:「融元孫章為校書郎。初,章女年十二能屬文, 以才貌選入掖庭,有寵,與梁皇后並為貴人。貴人早 卒,帝追思之無已,詔史官樹碑頌德,章自為之辭。」 《蔡邕傳》:「邕以經籍去聖久遠,文字多謬,俗儒穿鑿,疑 誤後學,熹平四年,乃奏求正定六經文字,靈帝許之。 邕乃自書丹於碑,使工鐫刻,立於太學門外。於是後 儒」晚學咸取正焉。及碑始立,其觀視及摹寫者,車乘 日千餘兩,填塞街陌。《洛陽記》曰:「太學在洛城南,開 陽門外,講堂長十丈,廣二丈,堂有石經四部,本碑凡 四十六枚。西行《尚書》《周易》《公羊傳》十六碑存,十二碑 毀;南行《禮記》十五碑悉崩壞;東行《論語》三碑二碑毀, 《禮記》碑上有諫議大夫馬日磾、議郎蔡邕名。」

《郭太傳》:太卒,四方之士千餘人皆來會葬,同志者乃 共刻石立碑,蔡邕為文。既而謂涿郡盧植曰:「吾為碑 銘多矣,皆有慚德,唯郭有道無愧色耳。」

《禰衡傳》:江夏太守黃祖長子射,為章陵太守,尤善于 衡。嘗與衡俱遊,共讀蔡邕所作碑文,射愛其辭,還恨 不繕寫。衡曰:「吾雖一覽,猶能識之,唯其中石缺二字, 為不明耳。」因書出之。射馳使寫碑還校,如衡所書,莫 不歎伏。

《列女傳注》:《會稽典錄》曰:上虞長度尚弟子邯鄲淳,字 子禮,甫弱冠而有異才。尚先使魏朗作《曹娥碑》,文成 未出。會朗見尚,尚與之飲宴,而子禮方至督酒。尚問 朗碑成未,朗辭不才,因試使子禮為之,操筆而成,無 所點定。朗嗟嘆不暇,遂毀其草。其後蔡邕又題八字 曰:「黃絹幼婦,外孫虀臼。」

《異苑》:「孝女曹娥者,會稽上虞人也。父旴,能絃歌為巫。 漢安帝二年五月五日,于縣江泝濤迎婆娑神溺死, 不得屍骸。娥年十四,乃緣江號哭,晝夜不絕聲,七日 遂投江而死。三日後,與父屍俱出。至元壽元年,縣長 度尚改葬娥于江南道傍,為立碑焉。陳留蔡邕,字伯 喈,避難過吳,讀曹娥碑,以為詩人之作無詭妄也,因」 刻石旁作「黃絹幼婦外孫虀臼」八字。魏武帝見而不 能解,以問群僚,莫有解者。有婦人浣於江渚,曰「第四 車解。」既而禰正平也衡即以《離合義》解之。或謂此婦 人即娥靈也。

《水經注》:魏文帝以元康元年幸譙,大饗父老,立壇於 故宅,壇前樹碑,碑題云「大饗之碑。」

《三國志鄧艾傳》:「艾字士載,年十二至潁川,讀故《太丘 長陳寔碑》文,言文為世範,行為世則。」艾遂自名範,字 士則。後宗族有與同者,故改焉。

《在窮記》:「魏《受禪碑》,王朗文,梁鵠書,鍾繇鐫,謂之三絕。」 《會稽典錄》:「虞歆字文肅,歷郡守,節操高厲。魏曹植為 東阿王,東阿先有三十碑,銘皆非實,植皆毀除之,以 歆碑不虛,獨全焉。」

《荊州圖記》:羊叔子與鄒潤甫嘗登峴山,羊泣曰:「有宇 宙便有此山,由來賢達登此望如我與卿者多矣,皆 湮滅無聞,念此使人悲傷。」潤甫曰:「公德冠四海,道嗣 前哲,令聞令望,當與此山俱傳。若湛輩,乃當如公語 耳。」後參佐為立碑,在其望處,百姓每行望碑,莫不悲 感。杜預名為「墮淚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