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636 (1700-1725).djvu/83

此页尚未校对

將作監丞,通判滁州。後以太常博士召試館職,不中 選,遷尚書屯田員外郎,知太平州,上《政論》三十篇,入 為殿中侍御史。」

《沈遘傳》:「遘字文通,錢塘人,以蔭為郊社齋郎。舉進士, 廷唱第一,大臣謂已官者不得先多士,乃以遘為第 二。通判江寧府,歸奏《本治論》,仁宗曰,近獻文者率以 詩賦,豈若此十篇之書為可用也。」

《胡安國傳》:「紹興元年,安國除中書舍人兼侍講,遣使 趨召,安國以《時政論》二十一篇先獻之。論入,復除給 事中。二年七月入對,高宗曰:『聞卿大名,渴於相見,何 為?累詔不至,安國辭謝,乞以所進二十一篇者施行』。」 其論之目曰:《定計》《建都》《設險》《制國》《衄民》《立政》《覈實》《尚 志》《正心》《養氣》《宏度》《寬隱》、論、《定計》略曰:「陛下履極六年 以建都,則未有必守不移之居,以討賊,則未有必操 不變之術,以立政,則未有必行不反之令,以任官,則 未有必信不疑之臣。舍今不圖,後悔何及!」《論建都》謂 宜定都建康,以比關中、河內為興復之基。《論設險》謂 欲固上流必保漢、沔,欲固下流必守淮、泗,欲固中流 必以重兵鎮安陸。《論立志》謂當必志於恢復中原,祗 奉陵寢必志於掃平讎敵,迎復兩宮。《論正心》謂戡定 禍亂雖急於戎務,而裁決戎務必本於方寸。願選正 臣多聞識、有志慮、敢直言者置諸左右,日夕討論,以 宅厥心。「論養氣」謂用兵之勝負,軍旅之彊弱,將帥之 勇怯,係人君所養之氣,曲直何如。願彊於為善,益新 厥德。使信於諸夏、聞於夷狄者,無曲可議,則至剛可 以塞兩間,一怒可以安天下矣。安國嘗謂:「雖諸葛復 生,為今日計,不能易此論也。」

《程大昌傳》:「昌字泰之,徽州休寧人。十歲能屬文,豋紹 興二十一年進士第,主吳縣簿。未上,丁父憂。服除,著 《十論》,言當世事,獻於朝。宰相湯思退奇之,擢太平州 教授。」

《王信傳》:「信字誠之,處州麗水人。既冠入太學,登紹興 三十年進士第,試中教官,授建康府學教授。丁父憂, 服除,進所著《唐太宗論贊》及《負薪論》。孝宗覽之,嘉歎 不已,特循兩資,授太學博士。」

《陳亮傳》:「亮字同父,婺州永康人。生而目光有芒,為人 才氣超邁,喜談兵,論議風生,下筆數千言立就。嘗攷 古人用兵成敗之跡,著《酌古論》。郡守周葵得之,相與 論難,奇之曰:『他日國士也,請為上客』。及葵為執政,朝 士白事,必指令揖,亮因得交一時豪俊,盡其議論,因 授以《中庸》《大學》,曰:『讀此可精性命之說。遂受而盡心 焉。隆興初,與金人約和,天下忻然,幸得蘇息,獨亮持 不可。婺州方以解頭薦,因上《中興五論》,奏入不報』。」 《魏了翁傳》:「了翁字華父,邛州蒲江人。年數歲,從諸兄 入學,儼如成人。少長,英悟絕出,日誦千餘言,過目不 再覽,鄉里稱為神童。年十五,著《韓愈論》,抑揚頓挫,有 作者風。」

《羅處約傳》:「處約字思純,益州華陽人。嘗作《黃老先六 經論》曰:『先儒以太史公論道德,先黃老而後六經,此 其所以病也』。某曰:『不然。道者何?無之稱也。無不由也, 混成而仙兩儀,至虛而應萬物,不可致詰,況名之曰 道?道既名矣,降而為聖人者,為能知來藏往,與天地 準,故黃老姬孔通稱焉。其體曰道,其用曰神,無適也, 無莫也,一以貫之。胡先而尊?孰後而愧?六經者,《易》以 明人之權,而本之於道;《禮》以節民之情,趣於性也;《樂》 以和民之心,全天真也;《書》以敘九疇之祕,煥二帝之 美,《春秋》以正君臣而敦名教,《詩》以正風雅而存規戒。 是道與六經』」一也矧!仲尼祖述堯舜,而況於帝鴻氏 乎?華胥之治,太上之德,史傳詳矣。老聃,世謂方外之 教,然而與《六經》皆足以治國治身清淨,則得之矣。漢 文之時,未遑學校,竇后以之而治,曹參得之而相,幾 至措刑。且仲尼嘗問禮焉,俗儒或否其說。余曰:「《春秋》 昭十七年,郯子來朝,仲尼從而學焉,俾後之人敦好 問之旨。」矧老子有道之士,周之史氏乎?余謂《六經》之 教,化而不已,則臻於大同。大道之行,則蜡賓息歎。黃、 老之與《六經》,孰為先而孰為後乎?又何必繅藉玉帛 然後為禮,筍簴鏞鼓然後為樂乎?余謂太史公之志, 斯見之矣。惡可以道之跡、儒之末相戾而疾其說?病 之者,可以觀徼,未可以觀妙,人多重之。

《青箱雜記》:夏竦雖舉進士,本無科名,以父歿王事,授 潤州丹陽簿,即上書乞應制舉,其略曰:邊障多故,羽 書旁午,而先臣供傳遽之職,立矢石之地,忘家殉國, 失身行陣。陛下哀臣孤幼,任之州縣,唯陛下辨而明 之。若陛下以枕石漱流為達,則臣世居市井;若陛下 以金牓丹桂為才,則臣未忝科第;若陛下以鳩杖鮐 背為德,則臣始踰弱冠;若陛下以荷戈控弦為勇,則 臣生本綿弱。若陛下令臣待詔公車,條問急政,對揚 紫宸,指陳時事,猶可與漢、唐諸儒、方轡並驅而較其 先後矣。」真廟再三賞激,召赴中書。試論六首:一曰《定 四時別九州聖功孰大論》;二曰《考定明堂制度論》;三 曰《光武二十八將功業先後論》;四曰「《九功九法為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