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636 (1700-1725).djvu/96

此页尚未校对

曹子建《七啟》、張景陽《七命》而已。《容齋隨筆》云:「枚生《七 發》,創意造端,麗旨腴辭,固為可喜。後之繼者,如傅毅 《七激》、張衡《七辯》、崔駰《七依》、馬融《七廣》、曹植《七啟》、王粲 《七釋》、張協《七命》、陸機《七徵》之類,規倣太切,了無新意。 及唐柳子厚作《晉問》,雖用其體,而超然別立機杼,漢」 晉之間,沿襲之弊一洗矣。竊嘗考對偶句語,《六經》所 不廢。《七體》雖尚駢儷,然辭意變化,與全篇四六不同。 自柳子厚後,作者未聞。迨元袁伯長之《七觀》、洪武宋、 王二老之志,釋文訓,其富麗,固無讓於前人。至其論 議,又豈《七發》之可比焉?

徐師曾文體明辯

《七》

按:七者,文章之一體也。詞雖八首,而問對凡七,故謂 之「七。」則七者問對之別名,而《楚辭》《七諫》之流也。蓋自 枚乘初撰《七發》,而傅毅《七激》、張衡《七辯》、崔駰《七依》、崔 瑗《七蘇》、馬融《七廣》、曹植《七啟》、王粲《七釋》、張協《七命》、陸 機《七徵》、桓麟《七說》、左思《七諷》,相繼有作。然攷《文選》所 載,唯《七發》《七啟》《七命》三篇,餘皆略而勿錄。

七部藝文

《七啟序》
魏·曹植

昔枚乘作《七發》,傅毅作《七激》,張衡作《七辯》,崔駰作《七 依》,辭各美麗,予有慕之焉,遂作《七啟》,并命王粲作焉。

《七謨序》
晉·傅元

昔枚乘作《七發》,而屬文之士若傅毅、劉廣、崔駰、李尤、 桓麟、崔琦、劉梁、桓彬之徒,承其流而作之者紛焉。《七 激》《七興》《七依》《七說》《七蠲》《七舉》之篇,於通儒大才馬季 長、張平子亦引其源而廣之。馬作《七廣》,張造《七辯》,或 以恢大道而導幽滯,或以黜瑰奓而託諷詠,揚暉播 烈,垂於後世者,凡十有餘篇。自大魏英賢迭作,有陳 王《七啟》、王氏《七釋》、楊氏《七訓》、劉氏《七華》、從父侍中《七 誨》,並陵前而邈後,揚清風於儒林,亦數篇焉。世之賢 明,多稱《七激》為工,餘以為未盡善也。《七辯》似也,非張 氏至思比之《七激》,未為劣也。《七釋》僉曰「妙哉,吾無間 矣。」若《七依》之卓轢一致,《七辯》之纏綿精巧,《七啟》之奔 逸壯麗,《七釋》之精密閑理,亦近代之所希也。

七部紀事

《後漢書傅毅傳》:「毅以顯宗求賢不篤,士多隱處,故作 《七激》以為諷。」

《宋史晁補之傳》:「補之字無咎,濟州鉅野人,太子少傅 迥五世孫,宗慤之曾孫也。父端有,工於詩。補之聰敏 強記,纔解字即善屬文,王安國一見奇之。十七歲從 父官杭州,倅錢塘山川風物之麗,著七述以謁州通 判蘇軾。軾先欲有所賦,讀之歎曰:『吾可以閣筆矣』!又 稱其文博辯雋偉,絕人遠甚,必顯於世。由是知名,舉」 進士。

七部雜錄

《聞見後錄》:「曹植《七啟》,言食味芳蓮之巢龜,張協《七命》, 言食味丹穴之雛雞。極盛饌而二物似不宜充庖也。」 《容齋隨筆》:「枚乘作《七發》,創意造端,麗旨腴詞,上薄騷 些,蓋文章領袖,故為可喜。其後繼之者,如傅毅《七激》、 張衡《七辯》、崔駰《七依》、馬融《七廣》、曹植《七啟》、王粲《七釋》、 張協《七命》之類,規倣太切,了無新意。傅元又集之以」 為《七林》,使人讀未終篇,往往棄諸几格。柳子厚《晉問》 乃用其體,而超然別立新機杼,激越清壯,漢晉之間 諸文士之弊於是一洗矣。東方朔《答客難》,自是文中 傑出。揚雄擬之為《解嘲》,尚有馳騁自得之妙。至於崔 駰《達旨》,班固《賓戲》,張衡《應間》,皆屋下架屋,章摹句寫, 其病與《七林》同。及韓退之《進學解》出,於是一洗矣。《毛 穎傳》初成,世人多笑其怪,雖裴晉公亦不以為可,惟 柳子獨愛之。「韓子以文為戲」,本一篇耳。妄人既附以 《革華傳》,至於近時羅文、江瑤、葉嘉、陸吉諸傳,紛紜雜 沓,皆託以為東坡,大可笑也。

《容齋五筆》:「鄱陽素無圖經地志。元祐六年,餘干進士 都頡始作《七談》一篇,敘土風人物云:張仁有篇,徐濯 有說,顧雍有論,王德璉有記,而未有形於詩賦之流 者,因作七談。」其起事則命以建端先生,其止語則以 畢意子。其一章言澹浦、彭蠡山川之險,勝番君之靈 傑。其二章言濱湖蒲魚之利,膏腴七萬頃,柔桑蠶繭 之盛;其三章言林麓木植之饒,水草蔬果之衍,魚鱉 禽畜之富;其四章言銅冶鑄錢,陶埴為器;其五章言 宮寺游觀,王遙仙壇,吳氏潤泉,叔倫戴隄;其六章言 鄱江之水;其七章言堯山之民,有陶唐之遺風。凡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