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638 (1700-1725).djvu/39

此页尚未校对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理學彙編文學典

 第一百九十三卷目錄

 詩部總論四

  吳訥文章辯體辯詩

  謝榛詩家直說統論作詩之法

  王世懋𢓃圃擷餘論詩

  張蔚然西園詩麈函六籍 唐宋偏 騷體 古選則 習氣 古韻 律

  難 有聲無詞無義 三唐 擬古樂府

  葛立方韻語陽秋十七則

  林希恩詩文浪談談詩十二則

  劉仕義新知錄詩有別趣

文學典第一百九十三卷

詩部總論四

吳訥文章辯體

《辨詩》

《古詩詩大序》曰:「詩者,志之所之也。《詩》有六義:曰風、曰 雅、曰頌、曰賦、曰比、曰興。」三百篇尚矣,以漢、魏言之,蘇、 李、曹、劉實為之首。晉宋以下,世道日變,而詩道亦從 而變矣。晦菴先生嘗答鞏仲至有曰:「古今詩凡三變, 自漢魏以上為一等,自晉宋間顏、謝以後,下及唐初 為一等;自沈宋以後定著律詩,下及今日又為一等。」 然自唐初以前,為詩者固有高下,而法猶未變。至律 詩出而後,詩之與法始皆大變,無復古人之風矣。嘗 欲抄取經史韻語,下及《文選》、漢魏古詞,以盡郭景純、 陶淵明之作,自為一編,而附《三百篇》《楚辭》之後,以為 詩之根本準則。又於其下二等之中,擇其近於古者 各為一編,以為羽翼輿衛;其不合者,即悉去之,不使 接於耳目,入於胸次。要使方寸之中,無一字世俗言 語意思,則其為詩,不期於高遠而自高遠矣。嗚呼!學 詩之法,朱子之言至矣盡矣,有志者勉焉!國風《雅》《頌》 之詩,率以四言成章,若五七言之句,則間出而僅有 也。選詩四言,漢有韋、孟一篇,魏晉間作者雖眾,然惟 陶靖節為最。後村劉氏謂其「停雲等作,突過建安」,是 也。宋齊而降,作者日少,獨唐韓、柳《元和聖德詩》,《平淮 夷雅》膾炙人口。先儒有云:「二詩體制不同,而皆詞嚴 氣偉,非後人所及。」自是厥後,學詩者日以聲律為尚, 而四言益鮮矣。大抵四言之作,拘於模擬者,則有蹈 襲風雅辭意之譏;涉於理趣者,又有銘贊文體之誚。 惟能辭意融化,而一出於「性情六義」之正者,為得之 矣。

五言古詩載於昭明《文選》者,唯漢、魏為盛。若蘇、李之 天成,曹、劉之自得,固為一時之冠。究其所自,則皆宗 乎《國風》與楚人之辭者也。至晉陸士衡兄弟,潘安仁、 張茂先、左太沖、郭景純輩,前後繼出,然皆不出曹、劉 之軌轍。獨陶靖節高風逸韻,直超建安而上之。元嘉 以後,三謝、顏、鮑又為之冠,其餘則傷鏤刻,遂乏渾厚 「之氣,永明而下,抑又甚焉。沈休文既拘聲韻,江文通 又過模擬,而詩之變極矣。」唐初承陳、隋之弊,唯陳伯 玉厚師漢魏,以及淵明,復古之功,於是為大。迨開元 中,有杜子美之才贍學優,兼盡眾體;李太白之格調 放逸,變化莫羈。繼此則有韋應物、柳子厚,發穠纖於 簡古,寄至味於淡泊,有非眾人所能「及也。」自是而後, 律詩日盛,而古學日衰。宋初崇尚晚唐之習,歐陽永 叔痛矯西崑陋體而變之,並時而起,若王介甫、蘇子 美、梅聖俞、蘇子瞻、黃山谷之屬,非無可觀,然皆以議 論為主,而六義益晦矣。馴至南渡,遞相循襲,不離故 武。獨考亭朱子以豪傑之材,上繼聖賢之學,文辭雖 其餘事,然五言古體,實宗《風》《雅》,而出入漢、魏、陶、韋之 間。至其《齋居感興》之作,則盡發天人之縕,載韻語之 中,以垂教萬世,又豈漢、晉詩人所能及哉?讀者深味 而體驗之,則庶有以得之矣。

世傳七言起於漢武柏梁臺體。按《古文苑》云:元封三 年,詔群臣能七言詩者,上臺侍坐。武帝賦首句曰:「『日 月星辰和四時』。梁王襄繼之曰:『驂駕四馬從梁來』。」自 襄而下,作者二十四人,至東方朔而止。每人一句,句 皆有韻,通二十五句,共出一韻,蓋如後人聯句,而無 隻句與不對偶也。後梁昭明輯《文選》,東漢張衡《四愁》 詩四首,每首七句,前三句一韻,後四句一韻,此則後 人換韻體也。古樂府有七言古辭,曹子建輩擬作者 多。馴至唐世,作者日盛,然有歌行,有古詩。歌行則放 情長言,古詩則循守法度,故其句語格調亦不能同 也。大抵七言古詩貴乎句語渾融,格調蒼古,若或窮 鏤刻以為巧,務喝喊以為豪,或流乎萎弱,或過乎纖 麗,則失之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