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638 (1700-1725).djvu/60

此页尚未校对
考證

廣,王褒、劉向、揚、班、崔、蔡之徒,異軌同奔,遞相師祖。雖

清辭麗曲,時發乎篇,而蕪音累氣,固亦多矣。若夫平 子艷發,文以情變,絕唱高蹤,久無嗣響。至於建安,曹 氏基命,二祖、陳王,咸蓄盛藻,乃以情緯文,以文被質。 自漢至魏,四百餘年,詞人才子,文體三變。相如工為 形似之言,二班長於情理之說,子建、仲宣以氣質為 體,並標能擅美,獨映當時,是以一世之士,各相慕習。 原其飆流所始,莫不同祖《風》《騷》,徒以賞好異情,故意 製相詭。降及元康,潘陸特秀,律異班、賈,體變曹、王,縟 旨星稠,繁文綺合,綴平臺之逸響,採南皮之高韻,遺 風餘烈,事極江左。有晉中興,元風獨扇,為學窮於柱 下,博物止乎七篇,馳騁文辭,義殫於此。自建武暨於 義熙,歷載將百,雖比響聯辭,波屬雲委,莫不寄言上 德,託意元珠,遒麗之辭,無聞焉爾。仲文始革孫許之 風,叔源大變太元之氣,爰逮宋氏,顏謝騰聲,靈運之 興會標舉,延年之體,裁明密並,方規前秀,垂範後昆。 若夫敷衽論心,商榷前藻,工拙之數,如有可言。夫五 色相宣,八音協暢,由乎元黃律呂,各適物宜,欲使宮 羽相變,低昂互節。若前有浮聲,則後須切響。一簡之 內,音韻盡殊;兩句之中,輕重悉異。妙達此旨,始可言 文。至於先士茂製,諷高歷賞,子建《函京》之作,仲宣《灞 岸》之篇,子荊《零雨》之章,正長《朔風》之句,並直舉胸情, 非傍詩史,正以音律調韻,取高前式。自騷人以來,此 祕未睹,至於高言妙句,音韻天成,皆暗與理合,匪由 思至。張、蔡、曹、王,曾無先覺,潘、陸、顏、謝,去之彌遠。世之 知音者,有以得之。知此言之非謬。如曰「不然,請待來 哲。」

《答湘東王和受試詩書》
梁·簡文帝

吾輩亦無所游賞,止事披閱,性既好文,時復短詠,雖 是庸音,不能閣筆,有慚伎癢,更同故態。比見京師文 體,懦鈍殊常,競學浮疏,爭為闡緩。元冬修夜,思所不 得,既殊比興,正背《風》《騷》。若夫六典三禮,所施則有地; 吉凶嘉賓,用之則有所。未聞吟詠情性,反擬《內則》之 篇;操筆寫志,更摹《酒誥》之作。遲遲春日,翻學《歸藏》;湛 「湛江水,遂同大傳。」吾既拙於為文,不敢輕有掎摭,但 以當世之作,歷方古之才人,遠則揚、馬、曹、王,近則潘、 陸、顏、謝,而觀其遣辭用心,了不相似。若以今文為是, 則古文為非;若昔賢可稱,則今體宜棄。俱為盍各,則 未之敢許。又時有效謝康樂、裴鴻臚文者,亦頗有惑 焉。何者?謝客吐言天拔,出於自然,時「有不拘,是其糟 粕;裴氏乃是良史之才,了無篇什之美,是為學謝則 不屆其精華,但得其冗長;師裴則蔑絕其所長,惟得 其所短。」謝故巧不可階,裴亦「質不宜慕。故胸馳臆斷 之侶,好名忘實之類,方分肉於仁獸,逞郤克於邯鄲, 入鮑忘臭,效尤致禍,決羽謝生,豈三千之可及;伏膺 裴氏,懼兩唐之不傳」,故玉徽金銑,反為拙目所嗤;巴 人下里,更合郢中之聽;《陽春》高而不和,妙聲絕而不 尋。竟不精討錙銖,覈量文質,有異巧心,終愧妍手。是 以握瑜懷玉之士,瞻鄭邦而知退;章甫翠履之人,望 閩鄉而歎息。詩既若此,筆又如之,徒以煙墨不言,受 其驅染;紙札無情,任其搖襞。甚矣哉!文之橫流,一至 於此。「至如近世謝朓、沈約之詩,任昉、陸倕之筆,斯實 文章之冠冕,述作之楷模。張士簡之賦,周升逸之辨, 亦成佳手,難可復遇。文章未墜,必有英絕,領袖之者, 非弟而誰?每欲論之,無可與語。吾子建一共商搉,辯 茲清濁,使知涇渭。論茲月旦,類彼汝南。朱丹既定,雌 黃有別,使夫懷鼠知慚,濫竽自恥。譬斯袁」紹,畏見子 將。同彼盜牛,遙羞王烈。相思不見,我勞如何。

《答新渝侯和詩書》
同前

《垂示三首》:「風雲吐於行間,珠玉生於字裡,跨躡曹左, 含超潘陸。雙鬢向光,風流已絕。九梁插花,步搖為古。 高樓懷怨,結眉表色;長門下泣,破粉成痕。復有『影裡 細腰,令與真類;鏡中好面,還將畫等』。」此皆性情卓絕, 新致英奇。故知「吹簫入秦,方識來鳳之巧;鳴瑟向趙, 始睹駐雲」之曲。手持口誦,喜荷交并也。

《三日曲水詩序》
同前

竊以周成洛邑,自流水以禊除;晉集華林,同文軌而 高宴。莫不禮具義舉,沓矩重規,昭動神明,雍熙鍾石 者也。皇太子生知上德,英明在躬,智湛靈珠,辯均河 注,騰茂實於三善,振嘉聲於八區。是節也,上巳屬辰, 餘萌達壤,倉庚應律,女夷司候。爾乃分階樹羽,疏泉 汎爵,蘭觴沿泝,蕙肴來往,賓儀式序,盛德有容,吹發 孫枝,聲流嶰谷。舞艷《七盤》,歌新《六變》。遊雲駐綵。仙鶴 來儀。都人野老。雲集霧會。結軫方衢,飛軒照日。

《答湘東王求文集及詩苑英華書》

昭明太子蕭統

「得疏,知須《詩苑英華》及諸文製,發函伸紙,閱覽無輟。 雖事涉烏有,義異擬倫,而清新卓爾,殊為佳作。夫文 典則累野,麗則傷浮,能麗而不浮,典而不野,文質彬 彬,有君子之致。吾嘗欲為之,但恨未遒耳。」觀汝諸文, 殊與意會,至於此書,彌見其美,遠兼邃古,傍概典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