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638 (1700-1725).djvu/77

此页尚未校对

行在獨善,奉而終始之則為道,言而發明之則為詩。 謂之《諷諭詩》,兼濟之志也;謂之《閑適詩》,獨善之意也。 故覽僕詩者,知僕之道焉。其餘雜律詩,或誘於一時 一物,發於一笑一吟,率然成章,非平生所尚。但以親 朋合散之際,取其釋恨佐歡。今詮次之間,未能刪去。 他時或有為我編集斯文者,略之可也。微之!夫貴耳 賤目,榮古陋今,人之大情也。僕不能遠徵古舊,如近 歲《韋蘇州歌行》,清麗之外,頗近興諷。其五言詩,又高 雅閑淡,自成一家之體,今之秉筆者,誰能及之?然當 蘇州在時,人亦未甚愛重,必待身後,然後人貴之。今 僕之詩,人所愛者,悉不過雜律詩與《長恨歌》已下耳。 時之所重,僕之所輕。至於諷諭者,意激而言質,閑適 者,思淡而詞迂。以質合迂,宜人之不愛也。今所愛者, 並世而生,獨足下耳。然千百年後,安知復無如足下 者出,「而知愛我詩哉?」故自八九年來,與足下小通則 以詩相戒,小窮則以詩相勉,索居則以詩相慰,同處 則以詩相娛,知吾罪吾,率以詩也。如今年春遊城南, 時與足下馬上相戲,因各誦新豔小律,不雜他篇。自 《皇子陂》歸昭國里,迭吟遞唱,不絕聲者二十里餘。樊 李在傍,無所措口,知我者以為詩仙,不知我者以為 詩魔。何則?勞心靈,役聲氣,連朝接夕,不知其苦,非魔 而何?偶同人當美景,或花時宴罷,月夜酒酣,一詠一 吟,不知老之將至,雖驂鸞鶴遊蓬瀛者之適,無以加 於此,又非仙而何?微之微之!此吾所以與足下外形 骸,脫蹤跡,傲軒鼎,輕人寰者,又以此也。當此之時,足 下興有餘力,且與僕悉索還往中詩,取其尤長者,如 張十八古樂府,李二十新歌行,盧、楊二祕書律詩,竇 七元八絕句,博搜精掇編次之,號曰《元白往還詩集》。 眾君子得擬議於此者,莫不踊躍忻喜,以為盛事。嗟 乎!言未終而足下左轉,不數月僕又繼行。心期索然, 何日成就,又可為之歎息矣!又僕常語足下:「凡人為 文,私於自是,不忍於割截,或失於繁多,其間妍媸,益 又自惑。必待交友有公鑒無姑息者,討論而削奪之, 然後繁簡當否,得其中矣。況僕與足下為文,尢患其 多,己尚病之,況他人乎?今且各纂詩筆,粗為卷第,待 與足下相見日,各出所有,終前志焉。又不知相遇是 何年,相見在何地,溘然而倒,則如之何?微之微之知 我心哉!潯陽臘月,江風苦寒,終歲鮮歡,夜長無睡,引 筆鋪紙,悄然燈前,有念則書,言無次第,勿以繁雜為 倦,且以代一夕之話也。微之、微之知我哉!」居易再拜。

《與劉蘇州書》
前人

夢得閣下:前者枉手札數幅,兼惠答憶春草報白君 已下五六章,發函披文而後,喜可知也。又覆視書中, 有攘臂痛拳之戲,笑與抃會,甚樂甚樂!誰復知之?因 有所云續前言之戲耳,試為留聽。僕與閣下在長安 時合所著詩數百篇,題為《劉白唱和集》卷上下。去冬, 夢得由禮部郎中集賢學士遷蘇州刺史。冰雪塞路, 「自秦徂吳,僕方守三川,得為東道主。閣下為僕稅駕 十五日,朝觴夕詠,頗極平生之歡。各賦數篇,視草而 別。」歲月易邁,行復周星,一往一來,忽又滿篋。誠知醜 老冗長,為少年者所嗤。然「吳苑洛城,相去二三千里, 捨此何以啟齒而解頤哉?」嗟乎!微之先我去矣,詩敵 之勍者,非夢得而誰?前後相償,彼此非一。彼雖無虛 可擊,此亦非利不行。但止交綏,未嘗失律。然新雋之 句,警策之篇,多因彼此唱和中得之,他人未嘗能發 也。所以輒自愛重,今復編而次焉,以附前集,合成三 卷。題此卷為「下」,遷前下為中,命曰《劉白吳洛寄和卷》, 自太和六年冬送夢得之任之作始,居易頓首。

《和答詩序》
前人

五年春,微之從東臺來,不數日,又左轉為江陵士曹 掾。詔下日,會予下內直歸,而微之已即路,邂逅相遇 於街衢中。自永壽寺南抵新昌里,北得馬上話別語, 不過相勉保方寸外形骸而已,因不暇及他。是夕,足 下次於山北寺,僕職役不得去,命季弟送行,且奉新 詩一軸,致於執事,凡二十章,率有興比,淫文豔韻,無 「一字焉。意者欲足下在途諷讀,且以遣日時,消憂懣, 又有以張直氣而扶壯心也。」及足下到江陵,寄在路 所為詩十七章,凡五六千言,言有為,章有旨。迨於宮 律體裁,皆得作者風。發緘開卷,且喜且怪。僕思牛僧 孺戒不能示他人,惟與杓直拒非及樊宗師輩三四 人,時一吟讀,心甚貴重。然竊思之,豈僕所奉者《二十 章》,遽能開足下聰明使之然耶?抑又不知足下是行 也,天將屈足下之道,激足下之心,使感時發憤而臻 於此耶?若兩不然者,何立意措辭,與足下前時詩如 此之相遠也?僕既羨足下詩,又憐足下心,盡欲引狂 簡而和之。屬直宿拘牽,居無暇日,故不即時如意。旬 月來,多乞病假,假中稍閑,且摘卷中尤者,繼成十章, 亦不下三千言。其間所見,同者固不能自異,異者亦 不能強同。同者謂之和,異者謂之「答」,并別錄《和夢遊 春》詩一章,各附於本篇之末。餘未和者,亦續致之。頃 者在科試間,常與足下同筆硯,每下筆時,輒相顧,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