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639 (1700-1725).djvu/104

此页尚未校对
考證

忘處所,赤氣沖融無間斷。有如流傳上古時,九龍照

燭乾坤旱。」右韓退之《遊青龍寺》詩。僕舊讀此詩,以為 此言乃論畫壁之狀。後見《長安志》云:「青龍寺有柿萬」 株,此蓋言柿熟之狀。火傘,赤虯卵,赤氣沖融,九龍照 燭,皆其似也。青龍寺在長安城中,白樂天《新昌新居》 詩云:「丹鳳樓當後,青龍寺在前。」以此可知長安多柿。 故鄭虔知慈恩寺,有柿葉數屋,取之學書。僕仕于關 陝,行村落間,常見柿連數里,欲作一詩,竟不能奇,每 嗟火傘等語,誠為善諭。

鄱陽湖水連南康軍江一帶,至冬深水落,魚盡入深 潭中。土人集船數百艘,以竹竿攪潭中,以金鼓振動 之,魚驚出,即入大網中,多不能脫。惟大赤鯉魚最能 躍出,至高丈餘,後入他網中,則不能復躍矣,蓋不能 三躍也。故禹門化龍是大赤鯉魚,他魚不能也。杜子 美《觀打魚歌》云:「綿州江水之東津,魴魚潑潑色勝銀。 漁人漾舟沉大網,截江一擁數百鱗。眾魚常材盡卻 棄,赤魚騰出如有神。」僕親見捕魚,故知此詩之工: 「玉子紋楸一路饒,偏宜簷竹雨蕭蕭。羸形暗去春泉 長,猛勢橫來野火燒。守道還如周伏柱,鏖兵不愧霍 嫖姚。得年七十更萬日,與子同於局上消。」右杜牧之 《贈國手王逄詩》。或云此真《贈國手》詩也。「棋貪必敗,怯 又無功。羸形暗去」,則不貪也;猛勢橫來,則不怯也。周 伏柱以喻不貪,霍嫖姚以喻不怯,故曰「高棋詩也。」牧 之嘗云:「棋於貪勇之際,所得多矣。『七十更萬日』」者,牧 之是時年四十二三,得至七十,猶有萬日。

五柳《與商晉安別》詩,舊本十韻,第九韻云:「才華不隱 世,江湖多賤貧。」第十韻云:「脫有經過便,念來存故人。」 今「世有」本無第十韻,故東坡詩《送張中》亦止于「貧」字, 云:「不救歸裝貧。」又今本云:「游好非少長,一遇盡殷勤。」 而舊本云:「游好非少長,一遇定殷勤。」蓋其意云:「吾與 子非少時,長時游從也,但今一相遇,故定交耳。」此語 最妙。識者自知之。

「古人吟詩,絕不草草,至于命題,各有深意。老杜《獨酌》 詩云:『步屧深林晚,開樽獨酌遲。仰蜂粘落絮,行蟻上 枯梨』。」《徐步》詩云:「整履步青蕪,荒庭日欲晡。芹泥隨燕 嘴,花蕊上蜂鬚。」且獨酌則無獻酬也,徐步則非奔走 也,以故蜂蟻之類,微細之物皆能見之。若夫與客對 談,急趨而過,則何暇詳視至于是哉!僕嘗以此理問 僕舅氏,舅氏曰:「《東山》之詩,蓋嘗言之。『伊威在室,蠨蛸 在戶。町畽鹿場,熠燿宵行』。此物尋常亦有之,但人獨 居閑時乃見之耳。」杜詩之源出于此。

「吳興老釋子,野雪蓋精廬。詩名徒自振,道心常晏如。 想子棲禪夜,見月東峰初。清磬落巖谷,焚香滿空虛。 夙慕端成舊,未識豈為疏。願以碧雲思,方君怨別餘。 茂苑繁華地,流水野僧居。何當一游詠,倚閣吟躊躕。」 右蘇州《招晝公》詩。晝公即皎然也,居于湖。舊說皎然 欲見韋蘇州,恐詩體不合,遂作古詩投之。蘇州一見, 大不滿意。繼而皎然復獻舊詩,蘇州大稱賞曰:「幾誤 失大名,何不止以所長見示,而輒希老夫之意?」且蘇 州詩格如此高古,而皎然卒然效之,宜乎不逮也。士 欲迎合者,以此少戒。

杜工部《送重表姪王砅評事》詩云:「秦王時在坐,真氣 驚戶牖。」又云:「次問最少年,虯鬚十八九。」然「十八九」三 字,乃出于丙吉。《傳》云:「武帝曾孫在掖庭外家者,至今 十八九矣。」其語蓋出于此。始信老杜用事,若出天成, 其大略如此。今特舉此一篇。

《舊說》載:王禹玉久在翰苑,曾有詩云:「晨光未動曉驂 催,又向壇頭飲社盃。自笑治聾終不是,明年強健更 重來。」或曰:古人之詩有此意乎?僕曰:「白樂天為忠州 刺史,《九日題塗溪》云:『蕃草席鋪楓岸葉,竹枝歌送菊 花盃。明年尚作南賓守,或值重陽更一來』。亦此意也。 但古人作詩,必有所擬,謂之神仙換骨法,然非深于」 此道者。亦不能也。

金陵詩云:「歲晚蒼官聊自保,日高青女尚橫陳。」蒼官 謂松也,青女謂霜也,言日高而松上霜猶不消也。橫 陳出《楞嚴經》六慾界中,云:「我無慾應女,行事當橫陳, 時味如嚼蠟。」以言道人處世間,雖有慾而無味也。蓋 荊公自謂:如蒼官自保,但青女橫陳不能已耳。此言 近于雅謔,殊有深意。

紹興六年夏,僕與年兄何元章會于錢塘江上,余因 舉東坡詩云:「天外黑風吹海立,浙東飛雨過江來。」元 章云:「立字最為有功,乃水湧起之貌。老杜《三大禮賦》 云:『九天之雲下垂,四海之水欲立』。」東坡之意,蓋出于 此。或者妄易立為至,秖可一笑。

「清時有味是無能,閑愛孤雲靜愛僧。獨把一麾江海 去,樂遊原上望昭陵。」右杜牧之自尚書郎出為郡守 之作,其意深矣。蓋樂遊原者,漢宣帝之寢廟在焉。昭 陵即唐太宗之陵也。牧之之意,蓋自傷不遇宣帝、太 宗之時,而遠為郡守也。藉使意不出此,以景趣為意, 亦自不凡,況感寓之深乎?此其所以不可及也。 《澠水燕談錄》:慶曆二年,仁宗用范文正公參知政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