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639 (1700-1725).djvu/17

此页尚未校对

曰:群犬吠新客,佞闇排疏賓。直途既以塞,曲路非所 遵。望衛惋祝鮀,眄楚悼靈均。何用宣憂懷,託翰寄輔 仁。伯達見詩,謂叟曰:「涼州雖地居戎域,然自張氏以 來,號有華風,今則憲章無虧,曷祝鮀之有也?」叟曰:「古 人有言,『君子聞鞞鼓之聲,則思戰爭之士』。貴主奉正 朔而弗淳,慕仁義而未允,地陋僻而僭徽號,居小事 大,寧若茲乎?徐偃之轍,故不旋踵矣。吾之擇木,夙在 大魏,與子暫違,非久闊也。」歲餘,牧犍破降,叟既先歸 國。朝廷以其識機,拜虎威將軍。

《祖瑩傳》:「瑩遷尚書三公郎,尚書令王肅曾於省中詠 《悲平城》詩云:『悲平城,驅馬入雲中。陰山常晦雪,荒松 無罷風』。彭城王勰甚嗟其美,欲使肅更詠,乃失語云: 『王公吟詠性情,聲律殊佳,可便為誦《悲彭城》詩』。肅因 戲勰云:『何意悲平城為悲彭城也』?勰有慚色。瑩在坐 即云:『所有悲彭城,王公自未見耳』。肅云:『可為誦之』。瑩」 應聲云:「悲《彭城》,楚歌四面起。屍積石梁亭,血流睢水 裏。」肅甚嗟賞之。勰亦大悅,退謂瑩曰:「即定是神口,今 日若不得卿,幾為吳子所屈。」

《高允傳》:允拜中書博士,遷侍郎,與太原張偉並以本 官領衛大將軍,樂安王範從事中郎。範,世祖之寵弟, 西鎮長安,允甚有匡益,秦人稱之。尋被徵還。允曾作 《塞上翁》詩,有混欣戚,遺得喪之致。

《董紹傳》:「紹至長安,時尒朱天光為關右大行臺,啟紹 為大行臺從事,兼吏部尚書,又除征西將軍,金紫光 祿大夫。天光赴洛,留紹於後。天光敗,賀拔嶽復請紹 為其開府諮議參軍。永熙中,加車騎將軍。嶽後㩦紹 於高平牧馬,紹悲而賦詩曰:『走馬山之阿,馬渴飲黃 河。寧謂胡關下,復聞楚客歌』。」後為宇文黑獺所殺。 《馮元興傳》:「元興為元義所知,為尚書,領中郎。義既賜 死,元興亦被廢,乃為《浮萍詩》以自喻曰:『有草生碧池, 無根綠水上。脆弱惡風波,危微苦驚浪』。」

《鹿悆傳》:悆為真定公元子直國中尉,恆勸以忠廉之 節。嘗賦五言詩曰:「嶧山萬丈樹,雕鏤作琵琶。由此才 高遠,弦響藹中華。」又曰:「援琴起何調?幽蘭與白雪。絲 管韻未成,莫使弦響絕。」子直少有令聞,悆欲其善終, 故以諷焉。

《崔辯傳》:「辯子景儁,景儁子巨倫,字孝宗。幼孤,及長,歷 涉經史,有文學武藝。以世宗挽郎除冀州鎮北府墨 曹參軍,太尉記室參軍。叔楷為殷州,巨倫仍為長史、 北道別將。在州陷賊,歛恤存亡,為賊所義。葛榮聞其 才名,欲用為黃門侍郎,巨倫心惡之。至五月五日,會 集官寮,令巨倫賦詩。巨倫乃曰:『五月五日時,天氣已 大熱,狗便呀欲死,牛復吐出舌,以此自晦獲免』。」 《崔亮傳》:「亮從父弟光紹,為司空從事中郎,以母老解 官歸養,賦詩展意,朝士屬和者數十人。」

《裴敬憲傳》:「敬憲除太學博士,性和雅,未嘗失色於人。 工隸草,解音律。五言之作,獨擅於時。名聲甚重,後進 共宗慕之。」《中山》將之部,朝賢送於河梁,賦詩言別, 皆以敬憲為最。

《崔光傳》:「光以本官兼侍中使持節為陝西大使,巡方 省察所經,述敘古事,因而賦詩三十八篇。」

光太和中,依宮商角徵羽本音而為《五韻詩》以贈李 彪,彪為十二次詩以報光,光又為《百三郡國詩》以答 之。「國別為卷,為百三卷」焉。

《裴伯茂傳》:伯茂末年,劇飲不已,乃至傷性,多有愆失, 未亡前數日,忽云:「吾得密信,將被收掩。」乃與婦乘車 西逃避,後因顧指壁中,言有官人追逐,其妻方知其 病。卒後,殯於家園,友人常景、李渾、王元景、盧元明、魏 季景、李騫十許人,於墓傍置酒設祭,哀哭涕泣,一飲 一酹曰:「裴中書魂而有靈,知吾曹也。」乃各賦詩一篇。 李騫以魏收亦與之友,寄以示收。收時在晉陽,乃同 其作,論敘伯茂,其十字云:「臨風想元度,對酒思公榮。」 時人以伯茂性侮傲,謂收詩頗得事實。

《任城王澄傳》:「高祖遷洛京,澄兼右僕射。高祖至北邙, 遂幸洪池,命澄侍昇龍舟,因賦詩以序懷。」

《韓麒麟傳》:麒麟子顯宗,上表,頗自矜伐,訴前征勳詔 曰:「顯宗斐然成章,甚可怪責。進退無檢,虧我清風。此 而不糾,成長敝俗。可付尚書推列以聞。」兼尚書張彝 奏免顯宗官,詔曰:「顯宗雖浮矯致愆,才猶可用,豈得 永棄之也。可以白衣守諮議,展其後效。但鄙很之性, 不足參華,可奪見。」并禁問訊諸王。顯宗既失意,遇 信向洛,乃為五言詩贈御史中尉李彪曰:「賈生謫長 沙,董儒詣臨江。愧無若人跡,忽尋兩賢蹤。追昔渠閣 游,策駑廁群龍。如何情願奪,飄然獨遠從。痛哭去舊 國,銜淚屆新邦。哀哉無援民,嗷然失侶鴻。彼蒼不我 聞,千里告志同。」

《南安王楨傳》:楨出為鎮北大將軍、相州刺史,高祖餞 楨於華林都亭,詔曰:「從祖南安,既之蕃任,將曠違千 里,豫懷惘戀。然今者之集,雖曰分岐,寔為曲宴,並可 賦詩申意。且射者可以觀德,不能賦詩者可聽射也。」 當使武士彎弓,文人下筆。高祖送楨於階下,流涕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