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640 (1700-1725).djvu/42

此页尚未校对
考證

之含胎花,言尚小如妊身也。

《吳越春秋》云:「吳國破,西子被殺。」杜牧之詩云:「西子下 姑蘇,一舸逐䲭夷。」東坡詞云:「五湖聞道,扁舟歸去,仍 攜西子。」予問王性之云:「西子自下姑蘇,一舸自逐范 蠡,遂為兩義,不可云范蠡將西子去也。」嘗疑之,別無 所據。因觀唐景龍《文館記》,宋之問分題得《浣紗篇》云: 「越女顏如花,越王聞浣紗。國微不自寵。獻作吳宮娃」, 山藪半潛匿,苧蘿更蒙遮。一行霸勾踐,再笑傾夫差。 艷色奪常人,效顰亦相誇。一朝還舊都,靚妝尋若耶。 鳥驚入松蘿,魚畏沉荷花。始覺冶容妄,方悟群心邪。 此詩云《復還會稽》,又與前不同,當更詳考。

李商隱有當句對詩:「密邇平陽接上闌,秦樓鴛瓦漢 宮盤。池光不定花光亂,日氣初涵露氣乾。」亦有當句 對而兩句不對者,如陸龜蒙詩云:「但說漱流并枕石, 不辭蟬腹與龜腸。」

「大木百圍生遠籟,朱絃《三嘆》有遺音。」東坡介甫皆有 此句。

東坡詩云:「仙人拊我頂,結髮授長生。」李太白詩也。 世傳《樊川別集》為杜牧之詩,乃許渾詩。渾有《丁卯集》 烏絲欄上本者,唐彥猷家有數十首,皆樊川《外集》中 詩也。丁卯乃潤州城南橋名。渾居此橋,謂之丁卯莊, 故基尚在。

杜甫詩云:「弩影落杯中。」《風俗通》:應彬為汲令,請主簿 杜宣賜酒,壁上有懸赤弩,照於杯中,形如蛇。宣惡之, 謂蛇入腹,遂病。後至其故處,知弩影遂解,與廣客事 相類。梁簡文《臥疾詩》云:「沉痾類弩影。」

劉禹錫「龍墀遙望麴塵絲。」使麴塵字者極多,《禮記·月 令》:「薦鞠衣於上帝,告桑事。」注云:「如鞠塵色。」《周禮》:內司 服鞠衣,鄭司農云:「鞠衣,黃桑服也,色如鞠塵,象桑葉 始生。」乃知用麴蘗字非是。

杜甫《月》詩云:「塵匣元開鏡,風簾自上鉤。」乃用沈雲卿 《月》詩:「臺前擬掛鏡,簾外自懸鉤。」又云:「春水船如天上 坐。」沈云:「人如天上坐,魚似鏡中懸。」又云:「嫩蕊濃花滿 目斑。」沈云:「園花瑇瑁斑。」雖一字,亦有所本也。 唐李舟作《能大師傳》,五祖弘忍告之曰:「汝緣在南方, 宜往教授。」持此袈裟,以為法信。一夕南逝。忍公自此 言說稍稀,時謂人曰:「吾道南矣。」時人未之悟。壬申,公 滅度後,諸弟子求衣不獲,始相謂曰:「此非盧行者所 得耶?」使人追之,已去。及大師歸至曹溪,追者未至,遂 隱於四會懷集之間,不言雞足峰前提不起事。杜甫 《秋日夔府詠懷》有「身寄雙峰寺,門依七祖禪。」鮑欽止 注云:「第五祖弘忍,在蘄州東山開法,有二弟」子:一慧 能,受法衣,居嶺南,為六祖,一神秀,在北揚化。引《傳燈 錄》云:扎宗神秀禪師,尉氏人。訪道至蘄州雙峰東山 寺,遇五祖忍師,以坐禪為務,乃嘆服曰:「此真吾師也。」 其後神秀門人普寂,立其師為六祖,而自稱七祖。因 檢《傳燈錄》,神秀法嗣有嵩山普寂禪師,無機緣語。《神 秀錄》云:門人普寂居義福寺,並為朝野所重。《江西志 徹錄》云:「自南北分宗,北宗門人自立秀師為第六祖。」 但不見普寂自稱七祖事耳。按《寶林傳》第三十一祖 道信大師,姓司馬氏,本居河南,還於蘄州廣濟而生。 隋開皇中,從璨大師受業。至唐武德七年甲申歲,往 蘄州破頭山,至貞觀中,方改為雙峰山。第三十二祖 弘忍,七歲出「家,事信。」又云:「能大師傳法衣處,在曹溪 寶林。寶林後枕雙峰。咸淳中,有晉武侯元孫曹叔良 者,住在雙峰山寶林寺左,時人呼為雙峰曹侯。至儀 鳳中,叔良惠地於大師,自開元、天寶、大曆以來,時人 乃號六祖為雙峰和尚。天監二年,韶陽太守侯敬中 奏請為寶林寺。唐中宗改中興寺。神龍中改為廣」果。 開元中改為建興。上元中改國寧。傳後題云:《安南越 記》。晉初南方不賓,敕授恆山,立曹溪為鎮界將軍,兼 知平南總管。晉室復後,封曹侯為異姓王,居石角、雙 峰二嶠之間。自儀鳳二年,叔良惠地於大師,願陪貴 寺,方呼為雙峰曹侯大師也。

東坡《志林》云:「謝瞻《張子房詩》云:『苛慝暴三殤』,此《禮》所 謂上中下殤,言秦無道,戮及孥穉也。《五臣注》乃引『苛 政猛於虎,吾父、吾子、吾夫皆死於是,謂夫與父為殤, 此豈非俚儒之荒陋者乎』?」余觀宣遠詩云:「王風哀以 思,周道蕩無章。卜洛易隆替,興亂罔不亡。秦政吞九 鼎,苛慝暴三殤。息肩纏民思,靈鑒集朱光。伊人感代 變,聿來拱興王。」恐為穆公殺三良,不使終其天年。此 《黃鳥》之詩所以哀也。殉葬乃始於秦,其苛慝可知。 常建有《題破山寺後院》詩云:「竹逕通幽處,禪房花木 深。」余觀又《元集》《唐詩》《類選》《唐文粹》皆作「通。」熙寧元年, 歐陽永叔守青,《題廨宇後山齋》云:「竹逕遇幽處,有以 樗杜」石本,往河內以示邢和叔。始未見,時,亦頗疑其 誤,及見碑,反覆味之,亦以為佳,竟不知別有本邪?抑 永叔自改之邪?古人用一字,亦不苟也。

李紳《題天衣寺》詩:「殿湧全身塔,池開半月泉。」此泉隱 於巖下,雖月圓,池中只見其半,最為佳處。紹興初,愚 禿法聰,遂鑿開巖上,易名為滿月泉,甚可惜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