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641 (1700-1725).djvu/37

此页尚未校对

右三十四曲,並明皇朝所作也。

《寶應長寧樂》, 代宗由廣平王復二京,梨園供奉官 劉日進作以獻,十八曲宮調。

《廣平太一樂》, 大曆元年作。

右二曲,代宗朝所作也。

《定難曲》。 河東節度馬燧獻。

《中和樂》· 德宗生日自作

《繼天誕聖樂》, 德宗生日,昭義節度王虔休所獻,以 宮為調。

孫武《順聖樂》, 山南節度于頔所獻。

右四曲,德宗朝所作也。

雲韶法曲,      《霓裳羽衣》舞曲。

右二曲,文宗詔太常卿馮定采《開元雅》樂作也。臣下功高者賜之樂,又改法曲為仙韶曲。

《萬斯年》曲。

右一曲,武宗朝,李德裕命樂工作《萬斯年》以獻。

播《皇猷》曲:

右一曲,宣宗每宴群臣,備百戲,帝自製新曲,故有《播皇猷》之作。

《文武舞序論》

古有六舞,後世所用者,《韶》《武》二舞而已。後世之舞,亦 隨代皆有制作,每室各有形容。然究其所常用及其 制作之宜,不離是文、武二舞也。臣疑三代之前,雖有 六舞之名,往往其事所用者,亦無非是文、武二舞。故 孔子謂:「《韶》盡美矣,又盡善也;《武》盡美矣,未盡善也」,不 及其他。誠以舞者聲音之形容也,形容之所感發,惟 二端而已。自古制治不同,而治具亦不離文武之事 也。然《雲門》《大咸》《大韶》《大夏》《大濩》《大武》凡六舞之名,《南 陔》《白華》《華黍》《崇丘》《由庚》《由儀》凡六笙之名,當時皆無 辭,故簡籍不傳,惟師工以譜奏相授耳。古之樂,惟歌 詩則有辭,笙舞皆無辭。故《大武》之舞,秦始皇改曰五 行之舞,《大韶》之舞,漢高帝改曰《文始之舞》。魏文帝復 《文始》曰《大韶舞》,《五行舞》曰《大武舞》,並有譜無辭。雖東 平王蒼有《武德舞》之歌,未必用之。大抵漢、魏之世,舞 詩無聞。至晉武帝泰始九年,荀勗曾典樂,更文舞曰 《正德》,武舞曰《大豫》,使郭夏、宋識為其舞節,而張華為 之樂章。自此以來,舞始有辭,舞而有辭,失古道矣。

《文武舞二十曲》

晉文舞曰《正德舞》,武舞曰《大豫》。

宋文舞曰《前舞》,武舞曰《後舞》。

梁武舞曰《大壯舞》,文舞曰《大觀舞》。

隋文舞、《武舞》。

唐文舞曰《治康舞》,武舞曰《凱安舞》。

《唐三大舞》

《七德舞》, 本名《秦王破陣樂》。太宗為秦王破劉武周, 軍中相與作《秦王破陣樂》。及即位,宴會必奏之。乃制 舞圖,左圓右方,先偏後伍,交錯屈伸,以象魚麗鵝鸛。 後令魏徵、褚亮、虞世南、李百藥更制歌辭,名曰《七德 舞》。元日冬至朝會慶賀,與九功舞同奏。後又改為《神 功破陣樂》。

《九功舞》, 本名《功成慶善樂》,太宗生於慶善宮,貞觀 六年幸之,宴從臣,賞賜閭里,同漢、沛、宛。帝歡甚,賦詩, 起居郎呂才被之管絃,名曰《功成慶善樂》,號《九功舞》。 進蹈安徐,以象文德。麟德三年,詔郊廟享宴,奏文舞 用《功成慶善樂》,武舞用《神功破陣樂》。

《上元舞》, 高宗所作也,大祠享皆用之。

右三大舞,唐之盛樂也。然後世所行者,亦惟二舞而已。《神功破陣樂》,有武事之象;《功成慶善樂》,有文事之象,五代因之。晉用《九功舞》,改曰《觀象舞》;用《七德舞》,改曰《講功舞》。周用《觀象》,改為《崇德舞》;用《講功》,改為《象成舞》。按唐人降神用文舞,送神用武舞,其餘即奏十二和之樂,每室酌獻一曲,則別立舞名,至今不替焉。然「《每室》之舞」 ,蓋本於梁。自梁以來,紛然出于私意,莫得而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