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641 (1700-1725).djvu/66

此页尚未校对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理學彙編文學典

 第二百四十三卷目錄

 詞曲部彙考一

  王灼碧雞漫志歌曲

文學典第二百四十三卷

詞曲部彙考一

《王灼碧雞漫志》

《歌曲》

或問歌曲所起。曰:「天地始著,人生焉,人莫不有心,此 歌曲所以起也。」《舜典》曰:「詩言志,歌永言,聲依詠,律和 聲。」《詩序》曰:「在心為志,發言為詩,情動於中而形於言。 言之不足,故嗟嘆之,嗟嘆之不足,故詠歌之;詠歌之 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樂記》曰:「詩言其志,歌 詠其聲,舞動其容。三者本於心,然後樂器從之。故有」 心則有詩,有詩則有歌,有歌則有聲律,有聲律則有 樂。歌詠言即詩也,非於詩外求歌也。今先定音節,乃 製詞從之,倒置矣。而士大夫又分詩與樂府作兩科。 古詩或名曰「樂府」,謂詩之可歌也。故樂府中有歌有 謠,有吟、有引,有行、有曲。今人於古樂府特指為詩之 流,而詞就音始名樂府,非古也。舜命夔教冑子詩歌 聲律,率有次第。又語禹曰:「予欲聞六律、五聲、八音,在 治忽以出納五言。」其君臣賡歌九功、《南風》《卿雲》之歌, 必聲律隨。古者采詩,命太師為樂章,祭祀、宴射、鄉飲 皆用之。故曰正得失,動天地,感鬼神,莫近於《詩》。先王 以是經夫婦,成孝敬,厚人倫,美教化,移風俗。詩至於 動天地,感鬼神,移風俗,何也?正謂播諸樂歌,有此效 耳。然中世亦有因筦絃金石,造歌以被之。若漢文帝 使慎夫人鼓瑟,自倚瑟而歌。漢魏作《三調歌》辭,終非 古法。

古人初不定聲律,因所感發為歌,而聲律從之,唐虞 禪代以來是也。餘波至西漢末始絕。西漢特今之所 謂古樂府者漸興,晉魏為盛。隋氏取漢以來樂器歌 章古調,併入清樂。餘波至李唐始絕。唐中葉雖有古 樂府,而播在聲律則尟矣。士大夫作者,不過以詩一 體自名耳。蓋隋以來,今之所謂曲子者漸興,至唐稍 盛。今則繁聲淫奏,殆不可數,故歌變為「古樂府。」古樂 府變今曲子,其本一也。後世風俗,蓋不及古,故相懸 耳。而世之士大夫,亦多不知歌詞之變。

子語魯太師樂,知樂深矣。魯太師亦可語此耶?古者 歌工樂工,皆非庸人,故摰適齊,干適楚,繚適蔡,缺適 秦,方入河,武入漢,襄陽入海。孔子錄之,八人中其一 人見於《家語》。孔子學琴於師襄子,襄子曰:「吾雖以擊 磬為官,然能於琴。」今子於琴,已習是也。子貢問師乙 賜宜何歌?答曰:「肆直而慈愛者,宜歌商;溫良而能斷 者,宜歌《齊》;寬而靜,柔而正者,宜歌《頌》;廣大而靜,疏達 而信者,宜歌《大雅》;恭敬儉而好禮者,宜歌《小雅》;正直 而靜,廉而謹者,宜歌《風師乙》,賤工也。」學識乃至此。又 曰:「歌者上如抗,下如墜,曲如折,止如槁木,倨中矩,勾 中鉤,纍纍乎端如貫珠,歌之妙不越此矣。」今有過鈞 客班教坊者,問曰:「某宜何歌?」必曰:「汝宜唱。由中行。」《曹 元寵小令》:

漢時,雅、鄭參用,而鄭為多。魏平荊州,獲漢雅樂,古曲 音調存者四,曰《鹿鳴》《騶虞》《伐檀》《文王》。而李延年之徒 以歌被寵,復改易音辭,止存《鹿鳴》一曲,晉初亦除之。 又漢代短簫鐃歌樂曲,三國特存者,有《朱鷺》《艾如》《張 上之回》《戰城南》《巫山高》《將進酒》之類,凡二十二曲。魏 吳稱號,始各改其十二曲。晉興,又盡改之,獨《元雲》《釣 竿》二曲,名存而已。漢代鼙舞三國能存者,有《殿前生 桂樹》五曲,其辭則亡。漢代胡角《摩訶兜勒》一曲,張騫 得自西域,李延年因之,更造新聲二十八解。魏晉時 亦亡。晉以來,新曲頗眾,隋初盡歸清樂。至唐武后時, 舊曲存者,如《白雪》《公莫》《巴渝》《白苧》《子夜》《團扇》《懊憹》《石 城》《莫愁》《楊叛兒》《烏夜啼》《玉樹後庭花》等六十三曲,唐 中葉聲辭有者又止三十七,有聲無辭者七,今不復 見。唐歌曲比前世蓋多,聲行於今,辭見於今者皆十 二三,四代差近爾。大抵先世樂府,有其名者尚多,其 義存者十之三,其始辭存者十不得一,略其音將無 傳,勢使然也。

石崇以《明君曲》教其妾綠珠,曰:「我本漢家子,將適單 于庭。昔為匣中玉,今為糞上英。」綠珠亦自懊恨,歌曰: 「絲布濕難縫。」桓伊侍孝武飲讌,撫絃而歌怨詩曰:「為 君既不易,為臣良獨難。忠信事不顯,乃有見疑患。周 旦佐文武,金縢功不刊。推心輔王政,二叔乃流言。」熊 甫見王敦委任錢鳳,將有異圖,進說不納,因告歸。臨 與敦別,歌曰:「徂風飆起蓋山陵,氛霧蔽日玉石焚。往 事既去可長歎,念別惆悵復會難。」陳安死,《隴上歌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