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642 (1700-1725).djvu/60

此页尚未校对

曲》,乃其遺聲。然《霓裳》本謂之道調法曲,今《獻仙音》乃 小石調耳,未知孰是。

唐之杖鼓,本謂之兩杖鼓,兩頭皆用杖。今之杖鼓一 頭以手拊之,則唐之漢震第二鼓也。明帝、宋開府皆 善此鼓,其曲多獨奏,如鼓笛曲是也。今時杖鼓,常時 只是打拍,鮮有專門獨奏之妙,古曲悉皆散亡。頃年 王師南征,得《黃帝炎》一曲于交趾,乃杖鼓曲也。炎或作鹽 唐曲有突厥鹽、阿鵲鹽。施肩吾詩云:「顛狂楚客歌成 雪,嫵媚吳娘笑是鹽。」蓋當時語也。今杖鼓譜中有炎 杖聲。元稹《連昌宮詞》有「逡巡大遍涼州徹」,所謂大遍 者,有序、引歌。嗺哨、催攧、袞、破行、中腔、踏歌之類,凡 數十解,每解有數疊者,裁截用之,則謂之《摘遍》。今人 大曲,皆是裁用,悉非大遍也。

《邊兵每得勝回則連隊抗聲凱歌,乃古之遺音也。凱 歌詞甚多,皆市井鄙俚之語。予在鄜延時製數十曲 令士卒歌吟之,粗記得數篇,其一》:「先取山西十二州, 別分子將打衙頭。回看秦塞低如馬,漸見黃河直北 流。」其二:「天威卷地過黃河,萬里羌人盡漢歌。莫堰橫 山倒流水,從教西去作恩波。」其三:「馬尾胡琴隨漢車」, 曲聲猶自怨單于。彎弓莫射雲中鴈,歸鴈如今不寄 書。其四。「旗隊渾如錦繡堆,銀裝背嵬打回回。先教淨 掃安西路,待向河源飲馬來。」其五:「靈武西涼不用圍, 蕃家總待納王師。城中半是關西種,猶有當時軋吃。」 根勿切兒。

《柘枝》舊曲,遍數極多,如《羯鼓錄》所謂渾脫解之類,今 無復此遍。寇萊公好《柘枝舞》,會客必舞《柘枝》,每舞必 盡日,時謂之柘枝顛。今鳳翔有一老尼,猶萊公時柘 枝妓云:「當時《柘枝》尚有數十遍,今日所舞《柘枝》,比當 時十不得二三。」老尼尚能歌其曲,好事者往往傳之。 古之善歌者有語,謂當使聲中無字,字中有聲。凡曲 止是一聲,清濁高下如縈縷耳。字則有喉唇齒舌等 音不同,當使字字舉本皆輕圓,悉融入聲中,令轉換 處無磊塊,此謂聲中無字。古人謂之「如貫珠」,今謂之 「善過度」是也。如宮聲字,而曲合用商聲,則能轉宮為 商,歌之此字中有聲也。善歌者謂之《內裡聲》,不善歌 者聲無抑揚謂之「念曲」,聲無含韞謂之《叫曲》。

「五音,宮、商、角為從聲,徵、羽為變聲。從謂律從律,呂從 呂。變謂以律從呂,以呂從律。故從聲以配君。臣、民尊 卑有定,不可相踰。變聲以為事物,則或遇于君,聲無 嫌加變。徵則從變之聲已瀆矣。」隋柱國鄭譯始條具 之均,展轉相生,為八十四調。清濁混淆,紛亂無統,競 為新聲。自後又有犯聲、側聲、正殺、寄殺、偏字、傍字、雙 字、半字之法,從變之聲,無復條理矣。外國之聲,前世 自別為四夷樂。自唐天寶十三載,始詔法曲與胡部 合奏,自此樂奏全失古法。以先王之樂為雅樂,前世 新聲為清樂,合胡部者為宴樂,古詩皆詠之,然後以 聲依詠以成曲,謂之「協律。」其志安和,則以安和之聲 詠之,其志怨思,則以怨思之聲詠之。故治世之音安 以樂,則詩與志、聲與曲莫不安且樂。亂世之音怨以 怒,則詩與志、聲與曲莫不怨且怒。此所以審音而知 政也。詩之外又有和聲,則所謂曲也。古樂府皆有聲 有詞,連屬書之,如曰「賀賀」、「賀何」、「何何」之類,皆和聲也。 今管絃之中纏聲,亦其遺法也。唐人乃以詞填入曲 中,不復用和聲。此格雖云自王涯始,然貞元、元和之 間為之者已多,亦有在涯之前者。小曲有「咸陽沽酒 寶釵空」之句,云是李白所製。然《李白集》中有《清平樂》 詞四首,獨欠是詩。而《花間集》所載「咸陽沽酒寶釵空」, 乃云是張泌所為,莫知孰是也。今聲詞相從,惟里巷 間歌謠及《陽關搗練》之類,稍類舊俗。然唐人填曲,多 詠其曲名,所以哀樂與聲,尚相諧會。今人則不復知 有聲矣。哀聲而歌《樂詞》,樂聲而歌《怨詞》,故語雖切而 不能感動人情,由聲與意不相諧故也。

《新五代史》書,唐昭宗幸華州,登齊雲樓,西北顧望京 師,作《菩薩蠻》詞三章,其卒章曰:「野煙生碧樹,陌上行 人去。安得有英雄,迎歸大內中。」今此詞墨本猶在陝 州一佛寺中,紙札甚草草,予頃年過陝,曾一見之,後 人題跋,多盈巨軸矣。

海州士人李慎言,嘗夢至一處水殿中,觀宮女戲毬。 山陽蔡繩為之傳,敘其事甚詳。有《拋毬曲》十餘闋,詞 皆清麗,今獨記兩闋:「侍燕黃昏曉未休,玉階夜色月 如流。朝來自覺承恩醉,笑倩傍人拾繡毬。」「堪恨隋家 幾帝王,舞裀揉盡繡鴛鴦。如今重到拋毬處,才是金 爐舊日香。」

《澠水燕談錄》:小詞有「燒殘絳燭淚成痕,街鼓破黃昏」 之語,或以為黃昏不當燭。已見跋解者曰:「此草廬窶 陋者之論。殊不知貴侯戚里,洞房密室,深邃窈窕,有 不待夜而張燭者矣。」

《過庭錄》李師忠復之帥桂,罷歸一詞,題別云:「子規啼 破城樓月。畫船曉載笙歌發。兩岸荔支紅。萬家煙雨 中,佳人相對泣。淚下羅衣濕。從此信音稀,嶺南無鴈 飛。荔支煙雨。」蓋桂實景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