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643 (1700-1725).djvu/90

此页尚未校对

「朕欽惟載籍,討論墳典,以為先王令範,莫越於唐虞; 上古遺書,實稱於訓誥。雖百篇奧義,前代或亡,而六 體奇文,舊規猶在。但以古先所制,有異於當今;傳寫 浸訛,有疑於後學。永言刊革,必在從宜。尚書應是古 體文字,並依今字繕寫施行。其舊本仍藏之書府。」是 元宗所改,亦止於《古文尚書》,而不聞有他經也。夫諸 經古文之亡,其已久矣。今謂五經皆有古文,而元宗 改之以今,豈其然乎?

孔安國《書序》曰:「科斗書廢已久,時人無能知者。以所 聞伏生之書,攷論文義,定其可知者,為《隸古定》。」

《正義》曰:就古文體而從隸定之,故曰「隸古」 ,以雖隸而猶古也。

更以竹簡寫之。是則西漢之時所云古文者,不過隸 書之近古。而共王所得科斗文字,久已不傳,元宗所 謂「六體奇文」,蓋正始之書法也。

宋晁公武《古文尚書序》曰:「余抵少城,作《石經考異》之 餘,因得此《古文》全編於學宮,乃延士張。」倣呂氏所 鏤本書,丹刻諸石,方將配《孝經》《周易》經文之古者,附 於「石經」之列。

末書乾道庚寅

今其石當已不存,而摹本未見傳之人間也。世無好 古之人,雖金石其能保與?

今有廣信楊時喬所刻《周易古文》,恐亦後人以意為之,不必有所受也。

《急就篇》

漢魏以後,童子皆讀史游《急就篇》。晉夏侯湛抵疑鄉 曲之徒,一介之士,曾諷《急就》習甲子。《魏書》崔浩表言: 「太宗即位元年,敕臣解《急就章》,劉芳撰《急就篇續注 音義證》三卷。」陸暐擬《急就篇》為《悟蒙章》。又書家亦多 寫《急就篇》。

晁氏《讀書記》曰:「自昔善小學者多書《急就章》,故有鍾繇、皇象、衛夫人、王羲之所書傳於世。」

《魏書崔浩傳》:「浩既工書,人多託寫《急就章》。從少至老, 初不憚勞,所書蓋以百數。」《儒林傳》:「劉蘭始入小學,書 《急就篇》,家人覺其聰敏。」《北齊書》:「李繪六歲未入學,伺 伯姊筆牘之間,輒竊用。未幾,遂通《急就章》。李鉉九歲 入學,書《急就篇》,月餘便通。自唐以下,其學漸微。」

明初,武官誥敕用二十八宿編號。永樂中,字盡奉旨用「漢《急就章》」 字。

《千字文》

《千字文》,元有二本。《梁書·周興嗣傳》曰:「高祖以三橋舊 宅為灮宅寺,敕興嗣與陸倕製碑。及成,俱奏高祖,用 興嗣所製者。自是銅表銘、《柵塘碣》《北伐檄》《次韻》、王羲 之書千字,並使興嗣為之。」《蕭子範傳》曰:「子範除大司 馬南平王戶曹屬、從事中郎,使製《千字文》,其辭甚美, 命記室蔡薳注釋之。」《舊唐書經籍志》:「《千字文》一卷,蕭」 子範撰;又一卷,周興嗣撰。是興嗣所次者一千字文, 而子範所製者又一千字文也。

《陳書沈眾傳》,「是時梁武帝製《千字詩》,眾為之注解。」 是又不獨興嗣子範二人矣。

乃《隋書經籍志》云:「《千字文》一卷,梁給事郎周興嗣撰; 《千字文》一卷,梁國子祭酒蕭子雲注。」《梁書》本傳謂子 範作之,而蔡薳為之注釋。今以為子雲注。子雲乃子 範之弟,則異矣。《宋史。李至傳》言:「《千字文》乃梁武帝得 鍾繇書破碑千餘字,命周興嗣次韻而成。」

山堂考索同

本傳以為王羲之,而此又以為鍾繇,則又異矣。《隋書》 《舊唐書志》又有《演千字文》五卷,不著何人作。

《隋書文苑傳》:「秦王俊令潘徽為《萬字文》。」

《淳化帖》有漢章帝書百餘字,皆周興嗣《千字文》中語。 《東觀餘論》曰:「此書非章帝,然亦前代人作,但錄書者 集成千字中語耳。」歐陽公疑以為漢時學書者多為 此語,而後村劉氏遂謂《千字文》非梁人作,誤矣。黃魯 直跋《章草千字文》曰:「章草言可以通章奏耳,非章帝 書也。」

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