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646 (1700-1725).djvu/100

此页尚未校对

蒼」者,峭極也。「意好殆絕」者,盡也。「絕江海」者,橫渡也。《前 漢·武帝紀》載衛將軍絕幕者,謂直度匈奴沙土之界 也。

芥蔕世稱芥蔕或蔕芥,往往字音皆未詳。按《文選》張 平子《西京賦》云:「睚眥蠆芥。」五臣注:「怒貌。」李善注引張 揖《子虛賦注》曰:「蔕芥,刺鯁也。」蠆與蔕同。郭象《莊子注》 亦云:「蠆芥。」

《西溪叢語》:劉夢得詩有「杯前膽不豩」,趙勰有「吞船酒 膽豩」,《禮部韻》《唐韻》並無,《集韻》在山字,韻音呼關切,頑 也。

唐李濟翁《資暇錄》云:「古『使』字作『李』,《左氏春秋傳》言『行 李』,乃是『行使』,後人誤為『李』字。《春秋僖公三十年左氏 傳》云:『若舍鄭以為東道,主行李之往來,共其乏困』。杜 預曰:『李,使人也』。又《襄公八年左氏傳》云:『亦不使一介 行李告於寡君』。杜預曰:『行李,行人也』。又《昭公十二年 左氏傳》曰:『諸侯靖共好以為事,行理之命,無月不至』。」 杜預曰:「行理,使人通聘問者。或言理,或言李,皆謂行 使也。但文其言,謂之行李,亦作理耳。」以此知其非改 古文為李也。古文字多矣,李濟翁不言李,字出何書, 未可遽爾泛舉而改作也。劉孝威《結客少年場行》云: 「少年李六郡,遨遊遍五都。」李作使音。

古詩云:「燈檠昏魚目。」讀「檠」為去聲。《集韻》:「檠,渠映切,有 足所以几物。」又檠音平聲,榜也,非燈檠字。韓退之云: 「牆角君看短檠棄。」亦誤也。

苴,《說文》:展賈切,土苴糟魄物,又云不真物。一音子余 切,訓包也。韓文公《進學解補》苴罅漏,當讀作平聲。 砅,鄰知切,又力智切,又力制切。引《詩》「深則砅」,今詩本 改作「厝」字。砅出《集韻》《類篇》,履石渡水也。

《演繁露》:醫有按摩法。按者,以手捏捺病處也。摩者,挼 搓之也。字當從手,則其書當為按矣。《玉篇》手部無按 字,《廣韻》有按字,卻從才別出案字從木。注曰:「几屬也。」 《周禮》:「廉能之類。」諸家雖訓廉為察,嘗疑理不相附。因 閱《漢高帝紀》:詔廉問有不如吾詔者,以重論之。顏氏 曰:「廉字本作覝,其音同。」乃知廉之為察,本覝字也,有 覘視之義。

《酉陽雜俎》:劉錄事食鱠數疊。今俗書楪字,誤以其可 疊,故名為疊也。然楪字乃疊札為之,則以疊為楪,亦 有理也。

古字不拘偏傍,多借同聲用之。《漢志》:疇人,疑籌人也, 從算曆言之,比疇列之疇,於義為徑。

世傳浯溪本無「浯」字,元結自名之,恐不然也。《說文》:「浯 水出瑯琊靈門壺山,東北入濰。從水。」吾則浯非結之 所名也。

《補筆談》:人語言中有不字可否,世間事未嘗離口也, 而字書中須讀作否音也。若謂古今言音不同,如云 不可,豈可謂之否可不然,豈可謂之否?然古人云否 不然也,豈可曰否否然也。古人言音決非如此,止是 字書謬誤耳。若讀《莊子》不可乎?不可須云否可,讀詩 須云「曷否肅雍,胡否傾焉」,如此全不近人情。

《經典釋文》,如熊安生輩,本河朔人,反切,多用北人音, 陸德明吳人,多從吳音,鄭康成齊人,多從東音。如璧 有肉,好以肉音揉者,北人音也。金作贖刑,贖音樹者, 亦北人音也。至今河朔人謂肉為「揉」,謂贖為樹。如「打」 音丁梗反,「罷」字音部買反,皆吳音也。如瘍,醫祝藥劑 殺之,齊祝音咒,鄭康成改為注,此齊魯人音也。至今 齊謂注為「咒」,官名中尚書,本秦官,「尚」音上,今上謂之 常書者,秦人音也,至今秦人謂「尚」為「常。」

《資暇錄》:諺曰:「學識何如觀點書?」書之難,不唯句度義 理,兼在知字之正音借音。若某字以朱發平聲,即為 某字發上聲變為某字,去入又改為某字,轉平上去 入易耳。知合發不發為難,不可盡條舉之。今略推一 隅,至如「亡」字、「無」字、「毋」字,並是正無借音也。今見點書, 每遇「亡」「有」字,必以朱發平聲,其遇「毋」「有」亦然,是不知 亡字、亡字、「毋」字、母字,點畫各有區別。亡字之亡,從一 點一畫下觀篆文當知矣。是以無字正體作「亡失」之 「亡」「毋」中有「人」,「毋」「有」字,其畫盡通也。父母字中有兩點, 劉伯莊《音義》曰:凡非父母字之毋,皆呼為無字是也。 義見字書,其無旡,今多混書,陸德明已有論矣。學者 幸以三隅反焉,可不起予乎?

俗字至夥,「芻」字已有二草在心,今或更加草,非也。因 芻又記得「趨走」之「趨」,今皆以多居「走」,非也。「焦」下已有 火,今復更加一火剩也。瓜「果」字皆不假更有加草,「瓜」 字已象剖形明矣。俗字甚眾,不可殫論。

《遁齋閒覽》:歐公云:契丹阿保機,《李琪集》中賜契丹詔, 乃為阿布機,後有人自朔中歸云:「朔人實呼為阿保, 人以為傳聞之訛。」余嘗思之,蓋其言無正音,用華語 譯,不能無訛謬。如漢身毒國亦號捐毒,其後改為乾 篤,又曰乾竺,今遂呼為天竺矣。譯者但取其語音與 中國相近者言之,故隨時更變,而莫能定也。

《緯略》《儀禮》曰:「度尺而午。」注曰:「一縱一橫曰午。」《漢書霍 光傳》曰:「使者旁午。」師古曰:「一縱一橫為午,猶言交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