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646 (1700-1725).djvu/107

此页尚未校对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理學彙編字學典

 第四十五卷目錄

 音義部雜錄三

字學典第四十五卷

音義部雜錄三

《丹鉛總錄》:馬融《長笛賦》「丸挻雕琢」,注引《韓詩》「松柏丸 丸。」《薛君章句》曰:「丸,取也。蓋取而伐斲之,使其圓且澤, 故曰丸丸。」《山海經》「鳳卵作鳳丸。」又「建木其葉如羅,其 實如欒。」欒即卵也。古字「丸」與「卵」「欒」皆通,何也?彈丸之 形如雞之卵,故「卵」可借丸。梓人伐材謂之欒,削其刻 木為鳥獸形者曰雕欒,匠謂欒削其木,丸如卵也。薛 君解《韓詩》義,當出此。馬融兼治《四冢詩故》云云,注義 引而不發,今特衍之,然非深究六書假借之義,如鄭 樵、楊桓,朱子未易信此語也。

篆文:二鳥曰雔,三鳥曰雥。音戢。三鳥相聚其羽戢戢 也。「集」字從此,其音與「積」同。下從木,鳥集於木也。音義 皆殊。元趙古則、周伯溫輩妄作解事,便以雥為「集」,非 也。按:隋許善心《神雀頌》曰:「景福氤氳,嘉貺雥集。」可砭 趙、周之謬。雥之與集,猶氤於氳,以「雥」即為集,謂氤即 是氳,可乎?

今之俗書以馹為驛,以「畊」為耕,徒取其省,畢竟皆非 是。《說文》云:「馹,驛傳也。驛,置騎也。」《孟子疏》云:「置,騎也。郵, 馹也。」《詩》云:「驛驛其達。」《書》云:「雨霽蒙驛克。」《左傳》:「楚子伐 吳以馹,至於羅汭。」《唐書。鄭元璹傳》:「使馹銜箠於道。」則 「驛」與馹音義固有別矣。《唐六典》說府兵之制云:「居無 事時畊於耕。讀如更。」則「畊」、「耕」固不可混用也。 《左傳》解《詩》好是正直云:正直為正,正曲為直。正直二 字,器名。正,射鵠也,射禮用之。直,曲尺也,梓人用之。二 字之形即象二器。

孔穎達曰:盬與蠱字異義同,《左傳》「皿蟲為蠱」,是亦不 攻牢不堅緻之謂也。《史記》「器不苦窳」,《儀禮》「功沽」,《荀子 問》「楛者勿告也則苦」、沽、楛皆同蠱義。

《魏書蔣濟疏》「凋攰之民。」葛洪《字苑》「攰」作。九偽反。 《歐陽集古錄析里橋碑跋》云:「醳散關之」《漯》從朝陽 之平。刻畫適完,非其訛謬而莫詳其義。故錄之以 俟博識君子慎按:「醳」古與「釋」通。《史記張儀傳》「杖而醳 之。」《韓信傳》:「醳兵北首燕路」,洪氏《釋醳》載漢碑文有云: 「農夫醳耒。」又云:「辭榮醳黻。」「漯」本濟漯之「漯」,漢人或寫 漯借作濕字用。「漯」,即潮濕也。與「燥」同,分隸小異, 如「操」亦作「摻」之例,平。謂乾燥。言去濕而就燥也。以 此訓之,可通。

《易》:「憂虞之象也。」「虞」與憂對,蓋言樂也。《孟子》:「驩虞如也。」 《魏相傳》:「君安虞而民和睦。」《匡衡傳》:「未有游虞弋射之 宴。」字又作「豫。」《易》曰:「豫,樂也。」《孟子》:「一游一豫。」《揚雄傳》:「及 五帝之虞」注:「虞與豫同。或借作譽。」《左氏傳》:「季氏有嘉 樹,韓宣子譽之。」《服虔注》:「譽豫同,游其下也。」

越絕糧,告糶於吳,使素忠為信。晉武帝《炎報帖》末云: 「故遣信還。」《南史》:晨起出陌頭,屬與信會。古者謂使者 曰信。《真誥》云:「公至山下,又遣一信見告。」《謝宣城傳》云: 「荊州信去倚待。」陶隱居帖云:「明日一信還,仍過取反。」 《虞永興帖》云:「事以信人口具。」凡言信者,皆謂使者也。 今之流俗,遂以遣書饋物為信,故謂之書信,而謂前 人之語亦然,謬矣。王右軍《十七帖》有云:「往得其書信, 遂不取答。謂昔嘗得其來書,而信人竟不取回書耳。」 而世俗遂誤讀「往得其書信」為一句,「遂不取答」為一 句,誤矣。古樂府云:「有信數寄書,無信心相憶。莫作瓶 墜井,一去無消息。」包佶詩云:「去札頻逢信,迴帆早挂 空。」此二詩尤可證。

「馨」字,晉人以為語助辭。《王衍傳》:「何物老嫗,生此寧馨 兒?」《世說》:劉真長語桓溫曰:「使君如馨地,寧或鬥戰求 勝。」王導與何次道語,舉手指地曰:「正自爾馨。」王朝之 雪中詣王螭,持其臂,螭撥其手曰:「冷如鬼手馨,彊來 捉人臂。」劉惔譏殷浩云:「田舍兒彊學人作爾馨語。」合 此觀之,其為語辭了然。唐劉禹錫詩:「幾人雄猛得寧 馨?」得晉人語意矣。

《周禮司會》注:「計官之長,若今尚書。」陸德明音常。今之 官名亦然。但《尚書》音常,則尚衣、尚食、尚方皆宜同此 音,其義同也。今皆音上,不知何以分別如是。

唐王叡《炙轂子》云:「滑稽者,轉注之器也。若漏卮之類, 以比人言語捷給,應對不窮也。」余按,古六書轉注,亦 取應物不窮之義。

輕,《韻會》云:「牽正切,疾也。」引《左傳》「輕而不整」,又「輕則寡 謀。」注:「不持重也。」《唐書》:「淮西賊將陳光治,勇而輕,好自 出戰。」又《左傳》昭公二十五年:「左師展將以公乘馬而 歸。」注:「展,魯大夫,欲與公俱輕歸。」乘如字,騎馬也。輕,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