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646 (1700-1725).djvu/110

此页尚未校对

「如神」李善曰:「蠁。」疾也。《蠁》與「響」同。與「忽」同。又《甘泉 賦》薌。肹以棍枇,則肹蠁蓋古語也。 響之一字,古只作鄉,《漢書天文志》「鄉之應聲」是也。又 作嚮,《易繫》:「其受命也如嚮」,《荀子》「應之如影嚮」,《莊子》「砉 然嚮然」是也。《左傳》作向,揚雄賦作薌,漢隸作。又作。 凡此等類,韻書亦豈能盡載也。 廞,許金切,與歆同音。《爾雅》:「廞,興也。」《周禮笙師職》云:「大 喪廞其樂器。」鄭注:「興也。」又《司服》:「大喪供其廞衣服。」《司 裘》:「大喪廞裘。」《司干》:「大喪廞舞器。」《司樂》:「大喪廞樂器。」鄭 注皆解為興,蓋襲用《爾雅》之誤。成周聖世,豈有大喪 用笙樂舞器之理乎?按此廞義,蓋謂陳而不作耳。唐 崔祐甫《獨孤及墓銘》:「廞衣楚挽,徘徊墓田。」李華《權文 公墓銘》:「廞隧納書,禮優職襄。」宋景文《真宗輓歌》云:「廞 翣浮晨旭,邊簫咽暝霞。」周平園《皇祐哀書》云:「桂輪隱 曜,椒掖廞儀。」皆得其解矣。

《考工記》「善防者水淫之。」鄭氏注讀「淫」作「廞」,謂水淤泥 土而留著之,則助之為厚也。《唐書》:滄州無埭渠,久廞 塞,薛大鼎浚之。此「廞塞」字義本鄭氏,《考工記注》併附 於此。

《說文》:「刊,削也。」又剟也。揚子雲《方言序》:「懸諸日月,不刊 之書。」謂不可削也。李鼎祚《周易集解》宗鄭。而削王 弼其序曰「刊輔嗣之野文,輔康成之逸象」是也。至宋 人轉失其義,乃以為刻木印書之義,如王氏《揮麈錄》 所云郡府多刊文籍,且易以刊為刻,訛矣。刻,鏤木也。 從《晉書虞溥傳》,當作㓶,從陶隱居《茅山碑》。當作栔,從 丁度。《集韻》又作鍥。皆鏤木印板之義。刊為俗字,不可 從也。

東方朔客難云。「以管窺天。以蠡測海。」張晏注曰。蠡。瓠 瓢也。然蠡字從蟲若。與瓢義不協。又按揚子方言云。 瓠瓢也,字從瓜從蠡。劉向《九歎》云:瓟蠹於「篋簏。」 今閩廣之地以鱟魚殼為瓢,江淮之間或用螺之大 者為瓢,是以蟲殼代瓜匏用也。故字之取義兼之, 暇日與簡西嶨談及此,漫筆之。

衛覬《華山碑》:「神樂其靜,翛翬無形。」注:「翛翬與蕭暉通, 飛騰迅速之音也。言神人異處,逼近則不敬。」《黃庭經》: 「奼女窈窕翳霄暉。」字雖異,其義一也。

《近峰聞略》說:木工「㔼卵」字,引《伊川語錄》云:「枘鑿者,㔼 卵也。㔼卵圓則圓,㔼卵方則方。」又引文:「簨如室,新搆, 而去其鑿契。」注:「鑿契,簨也。」又引《金史》:「張中字制小舟, 不假膠漆,而首尾相鉤帶,謂之鼓子卵。」余按:「㔼卵」字 當作「簨牡。」「簨」字出《考工記》及《文選注》。而《漢書·五行志》 所謂門牡者,義取牝牡。蓋枘者,刻木端以入鑿,有牡 之象;鑿者空其竅以受枘,有牝之象。「簨」「牡」二字,蓋亦 古矣。「㔼卵」字,蓋亦後人撰借爾。 「枘」字從木從內,《考工記》「調其鑿枘而合之。」宋玉《九辨》: 「圓枘而方鑿兮,吾固知其鉏鋙而難入。」今舉子程文, 襲用枘鑿不相入,彼此相效,莫知其非也。夫枘鑿本 相入之物,惟方枘圓鑿,則不相入。今去「方」「圓」字,而曰 「枘鑿不相入」,字義之不通,文義大謬矣。甚者寫「枘」字 作「柄」字,尤可笑也。

《老子道德經》「薄」作「泊。」王充《論衡》:「酒之泊厚,同一麴糵; 人之善惡,同一元氣。」又曰:「人生於陰陽,有渥有泊;玉 生於石,有純有駁。」泊、薄同一字也。

苴七閭切。麻也。子閭切。苴杖也。子旅切。履中薦也,又 布交切。天苴,地名,在益州,見《史記注》。又天沮與巴同又子邪 切。菜壤也。一曰獵場。又似嗟切。苴咩城在雲南。又鉏 加切。《詩傳》曰:「水中傅草」也。水草曰苴。字一作。又作 浾。今作渣,非。又都賈切。土苴不精細也。又側不切。糞 草也。又側魚切。《說文》曰。酢菜也。酢古醋字又莊俱切,姓也。 漢有苴氏,又則吾切,茅藉祭也。又將預切,糟魄也。又 子余切,苞苴襄貨也。 《說文》:查,浮木也。今作槎,非。槎音詫,邪斫也。《國語》:「山不 槎糵」是也。今是混用,莫知其非。略證數條於此。王子 年《拾遺記》:堯時巨查浮西海上,十二年一周天,名貫 月查,一曰桂星查。道藏歌詩:「扶桑不為查。」王勃詩:「澀 路擁崩查。」又《送行序》云:「夜查之客,猶對僊家;坐菊之 賓,尚臨清賞。」駱賓王有《浮查詩》,劉道友有《浮查硯賦》, 《水經注》:「臨海江邊有查浦」,字並作「查。」至唐人猶然。任 希古詩:「泛查分寫」,漢孟浩然詩:「試垂竹竿釣,果得查 頭鯿。」又云:「土風無縞紵,鄉味有查頭。」又云:「橋崩臥查 擁,路險垂藤接。」皆用正字,不從俗體。此公匪惟詩律 妙,字學亦超矣。杜工部詩「查上覓張騫」,又「滄海有靈 查」,惟七言絕「空愛槎頭縮項鯿」,七言律「奉使虛隨八 月槎」,古體近體,不應用字頓殊。蓋七言絕與律,乃俗 夫競玩,遂肆筆妄改,古體則視為冷局,俗目不擊,幸 存舊文耳。

古文孏與懶同。見《後漢書》。孏亦借作妍媸之妍。《論衡》 云:形。骨。「皮媚色稱」,又「骨體蘭麗」,皆妍之借也。 乃孏省柬蘭又省「女。」古人用字,意勝於法例如此。 《文選》「吐燄生風,欱野歕屾。」音詵日月為之搖震。震音真, 山所臻切,字一作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