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646 (1700-1725).djvu/115

此页尚未校对

以改訂之。一日,觀《說文》云:「東方之孟,陽氣萌動。」乃躍 然曰:「孟與動葉,乃是古中原之音。」可正沈約《鴂舌》之 繆矣。凡字有當從古音者十之九,有當從今音者十 之一,如此孟字其一也。他如朋當與「蓬」同音,而不當 作蒲登切;「薨」當音烘;「弘」當音紅,不當音卜;他當在麻 韻,而不當在歌韻。蓋以今之方言無南北,四方,皆如 今呼者多,而如韻呼者少也。今有迂士,呼他必以拖 音,至於臨下語,眾不省其語為何等語,反自詫曰:「予 所呼古音也。」予笑曰:「《毛詩》《楚辭、韻補》」古音五千有餘, 君皆不省,而獨一他字為古音,以對俗人僕隸,何異 施粉黛於足脛,綴靨子於眉目哉!李文正先生嘗云: 「古字不可不知其音義,但不可著意用之於文字中。 古音亦然。」然則詩文用古字、古韻者,必自然諧協,若 出之於己可也。

古地名多有不字,如《春秋》之「不羹華」、「不注」,史之「不周、 不姜」、「不耐」,《山海經》之「不津、不庭」、「不其」,或曰不讀作丕, 古無丕字,不即丕也。《詩》曰「不顯維德,不戢不難」,皆讀 作丕,亦一說也。

越曰於越,吳曰勾吳,邾曰「邾婁」,本二字而為一聲,古 聲雙疊也。《莊子》云「離朱之目」,《孟子》云「離婁之明」,婁、朱 本二字而一聲,足以為證。或以「勾吳」、「於越」為方言土 音,謬矣。

字義之多者莫如離。離別通訓也,卦見《易》。「黃離」、倉庚, 見《說文》。「大琴曰離」,見《爾雅》。流離,鳥名,見《毛詩注》。「前長 離而後裔皇」注。「長離,鳳也」,見《相如賦》。纖離,馬名,見《李 斯書》。「侏離,裔語也」,見《史記》。陸離,散亂參差也,見《文選》。 木名,見《孔子世家》。水名,見《地理志》。人姓,見《氏族志》。江 離,草名。接離,冠名。此皆字書已引者,予又見《公羊傳》。 「二人會曰離會。」謂各是所是,各非所非,不能定也。此 「離」義與二鳥離立之「離」同。

唫今多作吟字用,非也。揚雄《太元》有唫首,音欽。唫,閉 也。《素問》:「呿吟之徵。」

隑。曲岸頭也。音巨依切。隑碕。埼。圻、磯。五字同音。《哀二 世賦》。「曲江之隑,越絕蘆之碕。」《地理志》。埼,《水經》「赭圻」 又作「磯」,是也。

《晉書》云:王衍口不言錢,晨起見錢堆前曰:「阿堵。」近世 不解此,遂謂錢為阿堵,可笑!晉人云阿堵,猶唐人曰 若箇也。故殷浩看佛經曰:「理亦應在阿堵中。」《顧長康 傳神》曰:「精神妙處,正在阿堵中。」謝安謂桓溫曰:「明公 何用壁後置阿堵輩」是也。凡觀一代書,須曉一代語; 觀一方書,須通一方之言。不爾,不得也。

太白詩「羌笛橫吹阿嚲迴」,番曲名。《張祜集》有《阿濫堆》, 即此也。番人無字,止以聲傳,故隨中國所書,人各不 同耳,難以意求也。

《說文》:「灘,水濡而乾也。」引《詩》「灘其乾矣。」今詩灘作「暵。」《集 韻》云:「本作潬,水中沙出也。」《說文》有灘字而無灘義,《集 韻》有灘義而無灘字,今俗假借用之久矣。慎按:《說文》 引《詩》「灘」與「暵」互文,則當作他案切,與《爾雅》「太歲在申 曰涒灘」同音,是「灘」有二音也。《爾雅》汶水曰灛。黃河有 巾潬城。燕肅《潮洛說》:浙江之口,起自《纂風》。北望嘉興, 「夾以沙潬,隔礙洪波,海舶怖於上潬。」皆作昌善切,與 闡同音,則潬乃灛之省文。而《漕船志》:「黃河退潬,田地 肥沃」,此潬字又作平聲,是潬亦有二音也。再考他字 書,石瀨水奔曰灘,《楚辭》所謂「石瀨兮淺淺」是也。是灘 之為字,主于石也。《聲類》曰:「水衍沙出曰潬。」《易》曰:「需于 沙,衍在中也。」《選詩》:「潦收沙衍出。」衍之與「潬」,字異而義 相發,蓋「潬」之為字,主於沙也。在河為磧,在江為灘,義 取於「石」,在汝曰「濆」,在汶曰灛,義多取於沙,而音則或 平或仄無定耳。

目擊道存之謂「睿」,故其字從「目」聲;入心通之謂聖,故 其字從「耳」,故曰聖人時人之耳目。

沈佺期有《夜泊越州》詩云:縈海若,霹靂耿天吳。 蓋指。「風也。」字書不載此二字。 弇州山人稿用修謂苴字有十四音,景盧謂委蛇有 十二變,俱可稱引證之博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