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646 (1700-1725).djvu/87

此页尚未校对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理學彙編字學典

 第四十三卷目錄

 音義部雜錄一

字學典第四十三卷

音義部雜錄一

《顏氏家訓書證》篇:「《尚書》曰:『唯影響』。《周禮》云:『土圭測影, 影朝影夕』。《孟子》曰:『圖影失形』。《莊子》云:『罔兩問影』。如此 等字,皆當為光景之景。凡陰景者,因光而生,故即謂 為景。《淮南子》呼為『景柱』,《廣雅》云:『晷柱掛景』。並是也。至 晉世葛洪《字苑》傍始加彡,音於景反,而世間輒改治 《尚書》《周禮》、莊、孟從葛洪字,甚為失矣。」

太公《六韜》有天陳、地陳、人陳,雲鳥之陳。《論語》曰:衛靈 公問陳於孔子。《左傳》為魚麗之陳。俗本多作阜傍車 乘之車。按諸陳字並作陳鄭之陳。夫行陳之義,取於 陳列耳,此六書為假借也。《蒼雅》及近世字書皆無別 字,唯王羲之《小學章》獨「阜傍」作「車」,縱復俗行,不宜追 改。《六韜》《論語》《左傳》也。《詩》云:「黃鳥干飛,集于灌木。」傳云: 「灌木,叢木也。」此乃《爾雅》之文,故李巡注曰:「木叢生曰 灌。」《爾雅》末章又云:「木族生為灌族」,亦叢聚也。所以江 南詩古本皆為藂聚之藂,而古「叢」字似「冣」字,近世儒 生因改為冣,解云「木之最高長者。」案眾家《爾雅》及解 《詩》無言此者,唯周續之《毛詩注》音為徂會反,劉昌宗 《詩注》音為在公反,又祖會反,皆為穿鑿,失《爾雅》訓也。 也是語已及助句之辭,文籍備有之矣。河北經傳,悉 略此字,其間字有不可得無者。至如「伯也執殳於旅 也」;「語,回也」;「屢空」「風,風也,教也」,及《詩傳》云:「不戢,戢也」;「不 儺,儺也」;「不多,多也。」如斯之類,儻削此文,頗成廢闕。《詩》 言「青青子衿」,《傳》曰:「青衿,青領也,學子之服。」按古者斜 領下連於衿,故謂領為衿。孫炎、郭璞注《爾雅》,曹大家 注《列女傳》並云:「衿,交領也。」鄴下詩本既無「也」字,群儒 因謬說云:青衿、青領,是衣兩處之名,皆以青為飾,用 釋「青青」二字,其失大矣。又有俗學聞經傳中時須「也」 字,輒以意加之,每不得所益,誠可笑。

簡「策」字竹下施束,末代隸書,似杞宋之宋,亦有竹下 遂為「夾」者,猶如「刺」字之傍應為朿,今亦作夾。徐僊民 《春秋禮音》遂以筴為正字,以「策」為音,殊為顛倒。《史記》 又作「悉」字,誤而為「述」,作「妬」字,誤而為姤。 徐、鄒皆以「悉」字音述,以「妬」字音姤。既爾,亦可以「亥」為 「豕」字音,以「帝」為「虎」字音乎?

張揖云:「宓,今伏羲氏也。」孟康《漢書古文注》亦云:「宓,今 伏。」而皇甫謐云:「伏羲或謂之宓羲。」按諸經史緯候,遂 無宓羲之號。虙字從虍,宓字從宀,下俱為必,末世傳 寫遂誤以虙為宓,而《帝王世紀》因誤更立名耳。何以 驗之?孔子弟子虙子賤,為單父宰,即虙羲之後。俗字 亦為宓,或復加山。今兗州永昌郡城,舊單父地也。東 門有子賤碑,漢世所立。乃云濟南伏生即子賤之後。 是知虙之與伏,古來通字。誤以為宓,較可知矣。 《三輔決錄》云:「前隊大夫范仲公,鹽豉蒜果共一筩。」果 當作魏顆之顆,北士通呼物一由改為一顆,蒜顆是 俗間常語耳。故陳思王《鷂雀賦》曰:「頭如果蒜,目似花 椒。」又《道經》云:「合口誦經聲璅璅,眼中淚出」珠子。其 字雖異,其音與義頗同。江南但呼為蒜符,不知謂為 顆。學士相承讀為裹結之裹,言鹽與蒜共苞一裹內 筩中耳。正史削繁音義又音蒜,顆為苦戈反,皆失也。 有人訪吾曰:「《魏志》蔣濟上書云:『弊攰之民』,何字也?」余 應之曰:「意為攰即是。」倦之。耳。張揖、呂忱並云:「支 傍作刀劍之刀」,亦是剞字,不知蔣氏自造。支傍作筋 力之力,或借「剞」字,終當音九偽反。

《晉中興書》:「太山羊曼常頹縱任俠,飲酒誕節,兗州號 為濌伯。」此字更無音訓。梁孝元帝嘗謂吾曰:「由來不 識,唯張簡憲見教,呼為嚃羹之嚃。」自爾便遵承之,亦 不知所出。簡憲是湘州刺史張纘諡也,江南號為碩 學。案法盛世代殊近,當是耆老相傳,俗間又有濌濌 語,蓋無所不施,無所不容之意也。顧野王《玉篇》誤為 「黑旁沓。」顧雖博物,猶出簡憲、孝元之下,而二人皆云 「重邊。」吾所見數本,並無作「黑」者,「重沓」是多饒積厚之 意,從黑更無義旨。

或問曰:「『《東宮舊事》,何以呼鴟尾』為『祠尾』?」答曰:「張敞者 吳人,不甚稽古,隨宜記注,遂鄉俗訛謬,造作書字耳。 吳人呼祠祀為『鴟祀』,故以『祠』代鴟;呼紺為『禁』,故以系 旁作『禁』代紺字。呼盞為竹簡反,故以木旁作『展』,以代 盞字;呼『鑊』字為『霍』字,故以金旁作『霍』代鑊字。又金旁 作『患』為『鐶』字,木旁作『鬼』為槐字,火旁作『庶』為『炙』字,既」 下作「毛」為「髻」字,金花則金旁作「華」,窗扇則木傍作「扇」, 諸如此類輒不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