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646 (1700-1725).djvu/92

此页尚未校对

言垂拱,薛宣自言垂拱,蒙成是也。人「臣得言端拱」,謝 孚言「端拱笑詠」,謝鯤言「端拱廟堂」是也。「人臣得言諒 闇」,《山濤傳》「武帝嘗云山太常雖居諒闇」是也。「人臣得 稱聖君賢君」,晉曹攄一縣號曰聖君,《薛宣傳》「屬縣各 得賢君」是也。

俗所謂累重,亦有所出也。《前漢?西域傳》:「屯田輪臺,募 民壯健有累重敢徙者,詣田所。」注:「累謂妻子家屬也。」 俗所謂阿誰,三國時已有此語。《龐統傳》:「向者之論,阿 誰為是。」

俗所謂日子,亦有所出。《文選曹公檄吳將校部曲文》: 「年月朔日子。」注:「發檄時也。」然則日子,日時也。

工夫或作功字。《魏志王肅傳》:「太極已前,功夫尚大也。」 俗所謂停待,《晉書》已有此語。《愍懷太子傳》:「陛下停待」 是也。

俗所謂日許者,爾許也,聲之訛也。《啟顏錄詠短人》云: 「城門爾許高,故自匍匐入。」

俗呼「抽替。」《南史》:殷淑儀,孝武帝之貴妃也。有寵而斃, 帝思見之,遂為抽替棺,欲見輒引替睹屍。

《緗素雜記》:世之學者,多以「辠辜」之辜為「孤負」之字,殊 乖禮意。蓋公正眾所附,私反而孤焉,眾所附則有相 向之意,故不孤;私反而孤,則有相背之意,非向之也。 孤負云者,言其背負而已。故李陵與蘇武書云:「陵雖 孤恩,漢亦負德。」又云:「孤負陵心區區之意。」馬嚴上書 云:「臣叔父援孤恩不報。」張浚上書云:「臣孤恩負義。」黃 香上疏云:「孤沗聖恩。」謝莊《月賦》云:「孤奉明恩。」宋由云: 「孤負聖明。」謝晦云:「孤背天日。」垣榮祖云:「孤負恩獎。」江 革云:「孤負朝廷。」《北史后妃上》云:「孤負遺旨。」《隋宗室諸 王傳》云:「孤負付屬。」李白云:「孤負夙願。」未嘗用「辜」字。今 世先達士大夫,亦未嘗錯用。如宋子京《與李太傅》云: 「徒軫深仁,有孤高誼。」又云:「敢忘自修,以孤大賜。」舒王 云:「安能孤此意」,顛倒就衰颯。又云:「予豈敢孤」,其意以 受不腆之辭。魯直云:「誤蒙器使,孤奉國恩。」則孤負之 孤,宜用孤字明矣。

《前書》云:「趙將李左車設伏兵之計,以禦韓信,而趙王 不用,遂為市中人邪歈之。」蘇鶚《演義》云:「邪歈者,舉手 相弄之貌,即今俗謂之野田也。邪歈之」,蓋音韻訛舛 耳。又《後漢·王霸傳》:「王郎起兵,光武在薊,令霸至市中 募人,將以繫郎,市人皆大笑舉手邪。」之。注引《說文》 曰:「歋。」「手相笑也。」《歋》音弋支反。音踰,又音由。此云 「邪揄」,語輕重不同。又《世說》載襄陽羅友,少好學,性嗜 酒,當其所遇,則不擇士庶。桓宣武雖以才學遇之,然 以其誕率,非宏遠才,許而不用。郡人有得郡者,溫為 席送別,友亦被命。至尢遲晚,溫問之,答曰:「旦出門,於 中路逢一鬼,大捓揄云:『我祇見汝送人作郡,何以不 見人送汝作郡』?」遂慚悕卻回,不覺淹緩之罪。桓雖知 其滑稽,心頗媿焉。後以為襄陽太守。故宋景文公詩 云。數領郡章君莫笑,猶勝長被鬼捓。 李濟翁《資暇集》云:「『新官併宿本署曰爆直』。僉作爆迸 之字,余嘗膺悶,莫究其端。近見惠郎中實云,合作武 豹字,言豹性潔,善服氣,雖雲雨霜霧,伏而不出,慮汙 其身。按《列女傳》云:『南山有文豹,霧雨七日不下食者, 欲以澤其毛衣而成其文章』。」《南華》亦云:「豹棲於山林, 伏於巖穴,靜也。」則併宿公署,雅是豹伏之義,宜作豹 直,固不疑也。余觀宋景文公有《和龐相公聞余儤直 見寄詩》一篇,乃用「儤」字。又《職林》云:「凡當直之法:自給 舍丞郎入者,三直無儤;自起居郎官入者,五直一儤; 御史補闕入者,七直兩儤。其餘雜入者,十直三儤。」亦 用儤字。按《玉篇》云:「儤,連直也。」字當作「儤」,非虎豹之豹。 《漢書》:張湯始為小吏,乾沒,與長安富賈田甲、魚翁叔 之屬交私。服虔曰:「乾沒,射成敗也。」如淳曰:「豫居物以 待之,得利曰乾,失利曰沒。」顏氏乾音干。《魏志》,傅嘏曰: 「豈敢傾根竭本,寄命洪流,自徼於乾沒乎?」晉潘岳與 賈謐為二十四友,其母數誚之曰:「爾當知足,而乾沒 不已乎?」裴松之注《魏志》曰:「服虔直以乾沒為射成敗, 而不說乾沒之義。」如淳以得利為乾,失利為沒,又不 可了。愚謂乾讀為乾燥之乾,蓋謂有所徼射,不計乾 燥之與沈沒而為之也。蘇鶚《演義》曰:「乾沒之說,如陸 沈之義。陸沈者,因陸沈之水也。」又曰:「陸地而沈,不待 在於水中也。乾沒者,言乾地而沒,不待沈於江湖也。 故謂之乾沒。」《隋書王劭贊》云:「乾沒營利,得不以道,頹 其家聲,良可歎息。」又隋蕭吉見上好徵祥之說,欲乾 沒自進,遂矯其跡為悅媚焉。又宋子京撰《劉待制墓 銘》云:「財用既積,官為簿受,而吏得傍緣乾沒。」又《葉府 君行狀》云:「民冒鹽榷,乾沒不悛。」

《後漢·薊子訓傳》云:「兒識父母,軒渠笑悅,欲往就之。」音 義無解釋。以意測之,蓋軒渠者,欲舉其身體以就父 母之狀。按《字說》:軒上下渠一直一曲,受眾小水,將達 而下溝也。軒渠之義如此。而東坡《書魯直草書後》云: 「他日黔安見之,當捧腹軒渠也。」恐引此軒渠,於義未 安。近世文土頌其人云「少而軒渠振發」,亦未為穩當。 唯《世說》載會稽王軒軒,如朝霞之欲舉,《唐史》乃用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