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646 (1700-1725).djvu/93

此页尚未校对

語云:「神氣軒舉。」舒王《詩義》云:「僊僊軒舉」之狀,乃為盡 善。宋子京為皇從姪孫,撰石記云:「生二歲,軒渠有識 矣」,病劇而夭。又撰《王文公墓誌》云:「公即何夫人之子, 軒渠卓異,魯公曰:『是大吾門』。八歲終,二喪斬焉致毀。」 是真得《漢書》之意。

蘇鶚《演義》云:「今人以酒巡匝為啉尾,即再命其爵也。 云南朝有異國進貢藍牛,其尾長三丈。一云藍潁水, 其尾三丈。時人倣之,以為酒令。今兩盞從其簡也。此 皆非正。行酒巡匝,即重其盞,蓋慰勞其得酒在後也。」 又云:「啉者,貪也,謂處於座末,得酒最晚,腹癢於酒,既 得酒巡匝,更貪婪之,故曰啉尾。啉字從口,足明貪婪 之意。」此說近之。余觀宋景文公《守歲》詩云:「迎新送故 只如此,且盡燈前婪尾杯。」又云:「稍倦持螯手,猶殘婪 尾觴。」又東坡《寒食詩》云:「藍尾忽驚新火後」,注引樂天 《寒食詩》云:「三杯藍尾酒,一楪蓼牙餳。」乃用「藍」字,蓋「婪」、 「藍」一也。

元度《確論》云:「猗,倚也。若曰『猗嗟昌兮,猗重較兮,猗與 漆沮,猗與那與』,皆中有所倚而生歎也。至於『猗彼女 桑』,乃以謂采而薪之,則不可以言倚,而猗之義不通 矣。故《經義》以謂『承彼女桑而猗之,乃所以為倚,蓋詩 人所記,適其條桑之事而已』。」其論誠工,然說「猗重較 兮」,以猗為歎辭,恐於義未安。蓋亦不詳考舒王《經義》 而誤為之說也。《淇澳義》云:「猗,倚也,重較者所以為慎 固也。」猗自訓倚,而以為中有所倚而生歎,豈其誤歟? 《酉陽雜俎》云:「俗云摟羅,因天寶中進士,有東西堋,各 有聲勢,稍傖者多會於酒,摟食畢羅,故有此語。」予讀 梁元帝《風人辭》云:「城頭網雀,摟羅人首。」則知摟羅之 言,起已多時。一云:「城頭網張,雀摟羅會人著。」又蘇鶚 《演義》云:「摟羅,幹了之稱也。俗云:騾之大者曰摟騾。」騾、 羅聲相近,非也。又云:「婁敬甘羅」,亦非也。蓋摟者,攬也; 羅者,綰也。言人善幹辦於事者,遂謂之摟羅。摟字從 手旁作婁,《爾雅》云:「婁,聚也。」此說近之。然《南史顧歡傳》 云:「蹲夷之儀,婁羅之辯。」又《談苑》載朱貞白詩云:「太婁 羅」乃止用婁羅字。又《五代史劉銖傳》云。「諸君可謂婁 羅兒矣。」乃加人焉。

《漢書薛廣德傳》云:「溫雅有醞藉。」顏師古注云:「醞言如 醞釀也。藉言有所薦藉也。」又云:「寬博有餘也。醞,於問 切。藉,才夜切。」或用蘊字。而蘇鶚《演義》云:「蘊藉者,人雅 度之稱也。蘊者,蓄也。藉者,籍也。籍者,積也。言蓄美積 德之謂。」乃引《陸賈傳》云:「聲名籍甚。」謂積累聲名之多 也。或曰:「聲名藉甚,謂狼藉甚盛也。」蘇鶚解:「狼藉者,物」 雜亂之耳。狼謂豺狼也。籍者,藉也。言狼起臥游戲,多 藉其草,而草皆雜亂,遂成「狼籍」之名。藉為籍者,遂其 語順也。

《明道雜志》:舊說宋莒公通小學,好證人誤書,坐此招 怨。如李獻臣三子,名皆從累字:長壽朋,次復圭,次徒 芻也。莒公曰:「『朋象鳳羽之形,非兩月也』。正此類甚多。」 又有以方回首類之曰:「不知回字直屈一畫耳,非兩 口也。」

王聖美嘗言:《經傳》中無「嬸」與「妗」字。考其說,「嬸」字乃世 母字二合呼也,「妗」字乃舅母字二合呼也。

《續明道雜志》:某元祐中記一日因朝罷復追班宣麻, 乃是楊王改封徐王制。時鄭宏中學士在班中,謂某 曰:「『『穆舊為楊府官僚,將往賀之,但以賀者與王名正 同音,故不欲也』。意甚不足』。某曰:『王名顥,不名賀也』。鄭 曰:『字雖不同,音正類耳』。蓋閩人顥賀同音耳。此事古 人亦時有之,韓退之作《方橋》詩云:『可居兼可過』,後乃」 云「方橋」如此作是。讀作為佐也。

《老學庵筆記》:東坡詩云:「大弨一弛何緣彀,已覺翻翻 不受檠。」《考工記》:「弓人寒奠體」註曰:「奠,讀為定,至冬膠 堅,內之檠中,定往來體。」《釋文》:「檠,音景。」《前漢·蘇武傳》:「武 能網紡繳,檠弓弩。」顏師古曰:「檠,謂輔正弓弩,音擎,又 巨京反。」東坡作平聲葉,蓋用《漢書》注也。

「壹、貳、參、肆、伍、陸、柒、捌、玖、拾」,字書皆有之,「參、正是」三字, 或讀作七南反耳。「柒」字,晉、唐人書或作「漆」,亦取其同 音也。

白樂天詩云:「四十著緋軍司馬,男兒官職未蹉跎。一 為州司馬,三見歲重陽。」本朝太宗時,宋太素尚書自 翰苑謫鄜州行軍司馬,有詩云:「鄜州軍司馬,也好畫 為屏。」又云:「官為軍司馬,身是謫僊人。」蓋此音司字作 入聲讀。

四方之音有訛者,則一韻盡訛。如閩人訛「高」字,則謂 「高」為「歌」、謂「勞」為「羅。」秦人訛「青」字,則謂「青」為「萋」、謂「經」為 「稽。」蜀人訛「登」字,則一韻皆合口。吳人訛「魚」字,則一韻 皆開口。他倣此。中原惟洛陽得天地之中,語音最正, 然謂「絃」為「元」、謂「元」為「絃」、謂「犬」為遣、謂「遣」為「犬」之類,亦 自不少。

今人書某為厶,皆以為俗,從簡便,其實古某字也。《穀 梁桓二年》:「蔡侯、鄭伯會於鄧。」范甯注曰:「鄧,厶地。」陸德 明《釋文》曰:「不知其國,故云厶地,本又作某。」 世多言白樂天用相字,多從俗語,作思必切,如「為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