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648 (1700-1725).djvu/123

此页尚未校对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理學彙編字學典

 第七十二卷目錄

 法帖部彙考十三

  宋黃伯思法帖刊誤第一帝王書 第二漢魏吳晉人書 第三晉宋齊

  人書 第四梁陳唐人書 第五雜帖 第六王會稽書上 第七王會稽書中 第八王會

  稽書下 第九王大令書上 第十王大令書下 記與劉無言論書 記石經與今文不同

  漢簡辨 鷂雀賦辨 王敬武書辨 汝州新刻諸帖辨

字學典第七十二卷

法帖部彙考十三

《宋黃伯思法帖刊誤》

《第一帝王書》

凡草書分波磔者,名章草,非此者但謂之草,猶古隸 之生今正書,故章草當在草書先。然本無章名,因漢 建初中杜操伯度善此書,章帝稱之,故後世目焉。今 此卷首帖偶章草,便以為章帝書,誤矣。然此書亦前 代作,但錄書者集成《千字》中語耳。米徑以此辯之,未 中其病。米云「晉武書當是孝武」,非也。僕案《省啟帖》與 後《譙王帖》,雖在《疑錄》,似非一家書。《續帖》中《炎報帖》頗 與此筆法同。炎,晉武名,非孝武也,然皆後人依倣。此 帖末云「故遣信還」,古者謂使為信,故逸少帖云:「信遂 不取」答《真誥》云:「公至山下,又遣一信見告。」《謝宣城傳》 云:「荊州信去倚待。」陶隱居帖云:「明旦信還,仍過取反。」 凡言信者,皆謂使人也。近世猶有此語,故《虞永興帖》 云:「事已信人口具。」而今之流俗,遂以遣書饋物為信, 故謂之書信,而謂前人之語亦然,不復知魏晉以還, 所謂信者,乃使之別名耳。

《阿史病轉差帖》云:「晉宣帝亦未然。」

安軍破堈數朝,三草書筆勢糾繞若一,其偽不疑。僕 幼時,嘗觀世傳《七賢書》,末有白字,皆連名作點,七人 所作,了無小異。雖當時筆法傳授或同,然人書不同, 亦如面焉,不應乃爾無別,固疑其偽。是時宿輩長者, 或謂不然。後觀竇𣳻《書賦》,始知《七賢帖》果李懷琳偽 作,此三帝草書亦是類也。

米云:「梁高當是齊高」,非也。此帖末云「蕭衍正梁武名。」 梁武廟號高祖,此書目誤以「祖」為帝耳。

《宋明帝帖》云:「報休祐、休範二家。」內人知祐晉平王也, 範,桂陽王也。《宋史》以休祐為休祜,蓋冊牘轉寫之訛, 當以祐為是。

《弔江叔帖》,非唐文皇書。案高宗永隆元年七月丙申, 江王元祥薨,即此帖所謂江叔也。高宗多以國呼諸 父,如滕叔不須賜,謂滕王元嬰猶以元祥為江叔,此 正高宗書也。《叔藝韞多材帖》亦高宗書,中云「聊以示 藹」,謂魯王靈夔之子范陽王藹也。靈夔亦高宗叔,史 稱其篤學善草隸,此帖所謂「叔藝韞多材,慈深善誨。」 藹,夙奉趨庭之訓,早擅臨池之工者以此。後有「《答進 枇杷》并《移營五橋南》」二帖,皆高宗書,此數段並誤入 《太宗帖》中。

陳文帝謂宣帝:「我名子以伯,汝宜以叔。」此㢧陳永陽 王伯智書誤錄在長沙王叔懷後。又据《陳史》,長沙王 但有叔堅,而無叔懷,其晜亦無此名。觀帖尾作名處, 疑是叔慎。叔慎,陳岳陽王也。蓋摹傳之變。

《第二漢魏吳晉人書》

唐文皇《右軍傳贊》云:「伯英臨池之妙,無復餘蹤。當是 時,遠購冥搜,古帖畢出,而御府所畜,其富無倫,尚無 伯英書,後世豈可復得」,非特唐也,晉世見者亦寡,故 庾翼《與右軍書》云:「昔得伯英章草十紙,過江亡失,常 歎玅蹟永絕。」此卷章草芝白一帖差近古,亦疑先賢 摹放也。前《知汝殊愁》以下五帖,米云「皆張長史書」,信 然,但帖中有云「數往虎丘,祖希時面。」祖希,張元之字 也。元之與大令同時,虎丘地在江左,當是長史書二 王帖辭耳。

《崔子玉書》云:「數附書知聞,以解其憂。」唐人書也,字亦 非漢。

《尚書宣示鍾書》真蹟,本在王丞相導家。導過江時藏 衣帶中,以遺逸少。逸少以遺王修,修死,其母以修平 日所寶并入棺,真蹟遂絕。此本右軍所臨者。

《白騎遂帖》,乃王大令臨,唐開元中在滑臺人家,并逸 少臨《宣示帖》藏之,故誤錄在鍾部。《長風帖》,乃逸少早 年書,殊未變鍾體,故亦誤寘。此「長風范母子」等語,二 王帖間多有。米云「齊梁人書」,非也。

《皇象文武帖》,蓋寫漢《東觀挍書郎中高彪,送幽州督 軍御史第五永箴》耳,結字亦古。史本云「呂尚七十」,此 云「師尚七十。」史本云「明其果毅」,此云「昭其果毅」,蓋作 史者避晉諱,當以此為是。五將「三門」下,當云「地有九 變,丘陵山川,。人有計策,六奇五間。總茲三事,謀則咨 詢。無曰己能,務在求賢。淮陰之勇,,廣野是尊,。勿謂時 險,,不正其身。勿謂無人,莫識己真。忘富遺貴,福祿乃 存,。枉道依合,後無所觀。先公高節,永越可遵。佩藏斯 戒,以厲終身。」時蔡邕輩並賦詩送永,獨彪作此箴,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