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648 (1700-1725).djvu/3

此页尚未校对

按《帝京景物略》,「石鼓高二尺,廣徑一尺有奇,其數十, 其文籀,其辭誦天子之田。」元大德十一年,虞集為大 都教授,得之泥中,始移國學大成門內。言鼓者人人 殊,謂周宣王之鼓,韓愈、張懷瓘、竇𣳻也;謂文王之鼓, 至宣王刻詩,韋應物也;謂秦氏之文,宋鄭樵也;謂宣 王而疑之,歐陽修也;謂宣王而信之,趙明誠也;謂成 王之鼓,程大昌、董逌也;謂宇文周作者馬子卿也。鼓 文剝漫。宋治平中,存字四百六十有五,元至元中,存 字三百八十有六。據今搨本,則甲「鼓」字六十一,乙「鼓」 字四十七,丙鼓字六十五,「丁」「鼓」字四十七,「戊」「鼓」字一 十二,「己」「鼓」字四十一,「庚」「鼓」字「八」,「壬」「鼓」字三十八,「癸」「鼓」 字「六」,共三百二十五字存,惟「辛」「鼓」字無存者。

比干墓字 銅盤銘

按:《漢隸字源》「殷比干墓」四字。《水經》云:「朝歌縣牧野比 干冢前有石銘,隸云:『殷大夫比干之墓』。」今只四字,復 不完。石公弼云:「殷比干墓四字在今衛州比干墓上, 世傳孔子書。然隸始於秦,非孔子書必矣。」字畫勁古, 當是漢人書。

按:《七修類槁》:比干墓在衛輝府汲縣西北十五里,舊 《府志》云:「『墓前有殷比干墓』四字,石斷字缺,世以為孔 子書其先聖所篆比干墓銅盤銘,開元中固已為耕 者所得,此外不聞墓前有何古刻。」

按《鐘鼎款識》言:「唐開元中,偃師縣土人耕地得此盤, 篆文甚奇古。《釋文》云:『左林右泉,後岡前道,萬世之藏, 玆焉是寶』。」張邦基《墨莊漫錄》又云:「政和間求三代鼎 彝器,遣人于鳳翔府破商比干墓,得銅盤,徑二尺餘, 中有款識」一十六字。

延陵季子墓碑

按《學古編》,延陵季子十字碑,人謂孔子書,其文曰:「嗚 呼!有吳延陵君子之墓。」按《古法帖》止云「嗚呼!有吳君 子」而已,篆法敦古可信。今此碑妄增「延陵之墓」四字, 除「之」字外三字是漢人方篆,不與前六字合,又且音 「君子」字作季子。漢器蜀郡洗「郡」字半爿,正與此碑「君」 字同,蓋用此法也。以「季」字音君字,顯見其謬。比干墓 有漢人篆碑。亦有此說。洪氏《隸釋》及《漢隸字源》。辨之 甚明矣。

按:石墨鐫《華仲尼季札墓》題字在鎮江府。

嶧山刻石

按《聞見記》:「嶧山,始皇刻石,其文李斯小篆,後魏太武 登山,使人排倒之。然而歷代摹拓以為楷則。邑人疲 於奔命,聚薪其下,因野火焚之,由是殘缺,不堪摹寫。 然猶上官求請行李登涉,人吏轉益勞弊。有縣宰取 舊文勒於石碑之上,凡成數片,置之縣廨,須則拓取。」 今間有《嶧山碑》,皆新刻之碑也。

按:《石墨鐫華》秦嶧山刻石二種,李斯篆,一在西安府 學,一在鄒縣。

泰山刻石

按《述古書法纂》:「《泰山碑》,秦李斯篆。始皇《封禪泰山碑》 石,在山東濟南府。」

之罘山刻石

按《金石錄》《史記本紀》:「『始皇二十九年,登之罘山,凡刻 兩碑,今皆磨滅,獨二世詔』二十餘字僅存,後人鑿石 取置郡廨。」

贑榆刻石

按:《水經注》,「贑榆縣北東側巨海,有秦始皇碑在山上, 去海一百五十步八寸,一行」一十二字。

廬山刻石

按《水經注》:廬山之南有上霄石,高壁緬然,與霄漢連 接。始皇三十六年,歎斯岳遼遠,遂記為上霄焉。上霄 之南,大禹刻石,誌其丈尺里數,今猶得刻石之號。耆 舊云:昔禹治洪水至此刻石紀功。或云秦始皇所勒。 然歲月已久,莫能辨之也。

始皇碑

按:《輿地碑目》《九州要記》云:「始皇登秦望山以望海」,今 《始皇碑》在嘉興縣。

舜井斷碑

按《法帖神品目》:「《舜井斷碑》,秦時隸書,在隨州。」

那湫碑文

按:《天下金石志》。在固原州。

扶蘇墓碑

按:《天下金石志》,在寧州。

於潛縣刊字

按:《杭州府志碑碣目》:「秦皇所刊於潛縣石柱山石杵 十數字。」

楊君殘碑

按:《漢隸字原碑》云:「當劉項之際,有楊武者,家於茲邦, 奕世載德,扶而興漢。」碑多殘闕,名字不存,獨有元年 字,上缺不可考。

四皓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