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也。有聲則有數,有數則有卦。色象臭味,吉凶悔吝, 皆」自然而然者。
《丹鉛總錄》:「宋白曰:『合口通音謂之宮,其音雄雄洪洪 然。開口吐聲謂之商,其聲鏘鏘倉倉然。張牙湧脣謂 之角,其音喔喔確確然。齒合脣開謂之徵,其音倚倚 巇巇然。齒開脣聚謂之羽,其音詡詡吁吁然』。」
空字有四音:平聲,音枯公切。《說文》:竅也。天曰太空,沙 名方空。從平聲,上聲,音孔。《考工記》:函人眡其鑽空。《舜 紀》:穿為匿空旁出,《莊子》:「礧空之在天澤。」注:小穴也。《張 騫傳》:樓蘭姑師,小國當空道。柳子厚《祭張舟文》:空道 北出,式遏蠻陬。《大宛傳》曰:張騫鑿空。皆音作上聲、去 聲,音控。《詩》:「不空我師」,《論語》:「其庶乎屢空」,《揚子》酒誥之 篇俄空焉。唐詩「潭影空人心」,又云「天空霜無影」,皆音 去聲,入聲,音窟。古者穴地穿崖而居,謂之土空。司空, 官名,居四民時地利也,故曰司空。
孟字當音夢,分韻當與夢同,而今乃與漾同韻,非也。 余前錄已引《淮南子》「正月之孟,陽氣始動」為證,以辨 其非。近觀《莊子》「孟浪」之言,古本作衁,字,從亡從皿,音 莫浪切,則孟與衁本二字,不可混為一也。衁浪之衁, 當在漾部,而孟仲之孟,自在送韻,何疑焉?
《書肆說鈐》:「愚考『莫』字,於韻書凡三、四見。然以愚意總 括之,『莫』」者,安於莫為,即清靜之意,不必轉音作貊,始 為清靜也。轉而為「『暮夜」之「莫』者,晝則有為,暮則莫為, 故音雖讀為暮,意則仍夫『莫為』之義而已。凡韻皆依 此法括之,則韻書之重出者,可削其半。」
《然藜餘筆》,朱考亭《答楊元》《書》云:「字書音韻,是經中 一事,先儒多不留意。然不知如此等處不理會,卻枉 費了無限亂說牽補,而卒不得其本意,亦甚害事也。 但恨蚤衰,無精力整頓得耳。」
《群碎錄》字數:「沈約韻一萬一千五百二十字,《廣韻》二 萬六千一百九十四字。」
《維園鉛擿》:「『世言韻學起於沈休文。余閱李少卿與蘇 子卿詩,首篇皆七虞韻,無一字闌入『六魚』者,乃知韻 學從漢代固嚴矣。至次篇純用四支,三篇純用十一』, 尤尤可證。載閱子卿詩,首篇純用十一真,次篇純用 四支,四篇純用七陽,獨三篇雜用十灰」、「五微、九佳四 支耳。漢韻政復嚴。」
《樂律管》,見《中州音韻》,江西周德清氏所著也。其法謂 平分二義,入派三聲。平分二義,則以平聲之字,音有 抑揚,分為陰陽,如「荒黃」、「青睛」之類是也。詞曲之間,當 用陽字者,不可用陰字;當用陰字者,不可用陽字。若 失其法,則歌喉有礙。然此亦近世之論耳,古法不然 也。古人歌詩,有葉音之法,蓋借他字之音而歌之也, 則於字相近而音有抑揚者,固可以相借而用之矣。 況周法謂入派三聲,則入聲之字,當歌之時,亦借為 平、上、去聲而歌之矣。拘於平聲而不拘於入聲,抑豈 得為通例乎?然則周氏蓋亦知音而未達者也。獨其 所述十二曲調,猶可考見古樂之彷彿,觀者亦不可 盡廢之耳。嗚呼!禮失而求之野,此豈得已也哉! 狂夫之言詩者,五方音聲之文字。今且調一人之舌 而約束曩時十五國之韻而齟口者盲師傖父以里 語代之,甚則以不韻韻之。韻不葉,不能揣情,情不得, 不能知人論世,況陰陽禮樂草木魚蟲之數乎?宜其 崎嶇於文墨,而附會於訓詁也。
《戒庵漫筆》:葉文莊公盛云:「數自一至十,惟三平聲,八 卦惟乾離坤平聲,十干十二支,皆仄多平少。陰常有 餘,陽常不足,君子少而小人多。」此亦可見。
弇州山人槁周德清云:「關鄭白馬,一新製作,韻,共守 自然之音,字能通天下之語,字暢語俊,韻促音調。」又 云:「諸公已矣,後學難及。」蓋不悟聲分平仄,字別陰陽, 此二言者,乃作詞之膏肓,用字之骨髓也。
虞伯生云:「吳、楚傷於輕浮,燕、冀失於重濁,秦、隴去聲 為入,梁、益平聲似去,河北、河東」,取韻尤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