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653 (1700-1725).djvu/14

此页尚未校对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理學彙編字學典

 第一百三十二卷目錄

 聲韻部彙考二

  宋馬端臨文獻通考聲韻

  元陶宗儀輟耕錄射字法

  明徐炬明事物原始聲韻

  王圻續文獻通考三十六字母切韻法 切韻六十字訣 雙聲疊韻譜訣

   黃公紹古今韻會舉要

  嘯餘譜一直指玉鑰匙門法 音和門 類隔門 窠切門 輕重交互門 振究

  門 正韻憑切門 精照互用門 寄韻憑切門 喻下憑切門 日寄憑切門 通廣門

  侷狹門 內外門 辨開合不倫 明雙聲 明疊韻 辨呼吸 明四聲 內八轉 外八

  轉 內轉歌訣 外攝歌訣 入聲九攝 葉聲韻 輕唇十韻

字學典第一百三十二卷

聲韻部彙考二

《宋馬端臨文獻通考》

《聲韻》

宋朝王宗道撰《切韻》之學。切韻者,上字為切,下字為 韻。其學本出西域。今其法類本韻字,各歸於母。幫、滂、 並、明、非、敷、奉、微,脣音也;端、透、定、泥、知、徹、澄、娘,齒音也; 曉、匣、影、喻,牙音也;來、日,半齒半舌也。凡三十六,分為 五音。天下之聲,總於是矣。切歸本母,韻歸本等者,謂 之「音和。」常本等聲,盡汎入別等者,謂之《類隔》變也。中 國自齊梁以前,此學未傳;至沈約以後,始以之為文 章。至於近時,始有專門者矣。

漢以前,未有翻切之學。許氏《說文》、鄭氏《箋註》,但曰「讀 若某」而已。其於後世四聲七音,又豈能盡合哉?反切 之學,自西域入中國,至齊梁間盛行,然後聲韻之說 詳焉。韻書肇於陸法言,於是有音同韻異,若東、冬、鍾、 虞、魚、「模」、「庚」、「耕」、「清」、「青」、登、蒸之斷斷乎不可以相雜。若此 者,豈惟古書未之有,漢魏之前亦未之有也。陸德明 於《燕燕》詩以「南」韻心,有讀「南」作泥心切者,陸以為古 人韻緩,不煩改字,此誠名言。今之讀古書、古韻者,但 當隨其聲之葉而讀之,若「來」之為「釐」,「慶」之為「羌」,「馬」之 為「姥」,聲韻全別,不容不改其聲。韻苟相近,可以葉讀, 則何必改字?如「燔」字必欲作汾沿反、「官」字必欲作俱 員反、「天」字必欲鐵因反之類,則贅矣。

《元陶宗儀輟耕錄》

《射字法》

其法:七字詩十二句逐句排寫,前四句括定字母,後 八句括定押韻。詩曰《輕》輕牽兵。兵邊平。平便明。明眠《逢○○興》。 興掀征。征煎經。經堅迎。迎年娉:娉偏停。停田應。應煙成。成涎聲。聲羶清。清千澄。 澄纏星。星鮮晴。晴涎丁。丁顛《檠》。檠虔《盈》。盈延能。能○稱。稱千非○○精。精煎 零。零連汀。汀天橙。橙纏「東蒙,鍾,江,支,茲為微,魚,胡,模,齊,乖,佳, 灰咍真,諄,臻,匡、虧,元,魂,痕,寒,歡,關,山、先,森,蕭,宵、爻,豪, 歌,戈,麻,陽,唐,耕,斜,榮,青,蒸,登尤,侯,車,侵,潭,譚,鹽,添,橫, 光,凡,如欲,切,春字,清,諄,清清千春」,「清」字在第三行第 一字,「諄」字在第七行第四字,拊掌,則前三後一少歇。 又前七後四,「夏」字平聲為霞盈麻盈,盈延「霞」,「盈」字在 第三行第七字,「麻」字在,第十行第二字「拊掌」,則前三 後七少歇,又前十後二少歇,又三,蓋「夏」字去聲,所以 又三也。若入聲則四矣。餘倣此。但字母不離二十八 字,而葉韻莫逃五十六字,此為至要。後見《賓退錄》一 則,與此略同,併志之。其曰俗間有擊鼓射字之伎,莫 知所始。蓋全用切字,該以兩詩。詩皆七言,一篇六句, 四十二字,以代三十六字母,全用五支。至十二齊韻, 取其聲相近,便於誦習。一篇七句四十九字以該平 聲五十七韻,而無側聲。如一字字母在第三句第四 字,則鼓節前三後四葉韻亦如之。又以一、二、三、四為 平上去入之別。亦有不擊鼓而揮扇之類,其實一也。

《明徐炬明事物原始》

《聲韻》

《筆談》曰:自沈約為四聲韻始,其事乃天竺梵學,流入 中國,其學漸密。而沈約作文,用宮商,以平上去入為 四聲之韻,又譔四聲之譜,梁武帝問周捨曰:「何為四 聲?捨曰:『天子聖哲』」是也。其次韻,始於顏延年、謝元暉 作詩,相為唱歌,皆不拘韻。至唐元稹作春深二十首, 並用家花車斜四字為韻。白居易劉禹錫和之,亦用 其韻。及令狐楚和詩,多次其韻。唐孫愐制《唐韻》。後宋 時書生文簫,貧不自給,遇仙姬吳彩鸞曰:「我為汝寫 孫愐《唐韻》。」運筆如飛,曰:「一部可售五千。」賣盡又寫之。 有單轆轤韻,單出單入兩句換韻,雙轆轤、雙出雙入 四句換韻。凡詩賦前韻少,後韻多,謂之葫蘆韻。其倒 插韻者,如韓愈「碧琉璃,玲瓏光景何新鮮。」又有杏花 兩株者,能紅白之類。唐人賡和,有次韻、依韻、用韻之 別。次韻者,是效其次第也;依韻者,同在此一韻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