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653 (1700-1725).djvu/95

此页尚未校对

《曹景宗傳》:景宗振旅凱入,帝於華光殿宴飲連旬,令 左僕射沈約賦韻,景宗啟求賦詩,詔令約賦韻。時韻 已盡,惟「競病」二字,景宗便操筆曰:「去時兒女悲,歸來 笳鼓競,借問行路人,何如霍去病。」帝歎不已。

《周顒傳》:「顒轉國子博士,兼著作,太學諸生慕其風,爭 事華辨,始著《四聲切韻》行於世。」

《陸慧曉傳》:慧曉兄子閑,閑子厥好屬文。時吳興沈約、 陳郡謝朓、瑯琊王融以氣類相推轂,汝南周顒善識 聲韻,約等又皆用宮商,將平上去入四聲,以此制韻。 有平頭、上尾、蜂腰「鶴膝」,五字之中,音韻悉異,兩句之 內,角徵不同,不可增減。世呼為「永明體。」

《梁書沈約傳》:約撰《四聲譜》,以為在昔詞人,累千載而 不寤,而獨得胸襟,窮其妙旨,自謂入神之作。高祖雅 不好焉。帝問周捨曰:「『何謂四聲』?捨曰:『天子聖哲是也』。」 然帝竟不遵用。

《北史魏收傳》:收外兄博陵崔巖嘗以雙聲嘲收曰:「遇 魏收衰」,曰:「愚魏。」魏答曰:「顏巖腥瘦,是誰所生?羊頤狗 頰,頭團鼻平,飯房笭籠,著孔嘲玎。」其辨捷若是。 《北齊書廢帝本紀》:帝六歲,性敏慧,初學反語,於「跡」字 下注云:「自反。」時侍者未達其故,太子曰:「跡字足傍亦 為跡,豈非自反耶?」

《唐書》:宋之間,傳魏建安後訖江左,詩律屢變。至沈約、 庾信,以音韻相婉附,屬對精密。及之問、沈佺期,又加 靡麗,回忌聲病。約何準篇,如錦繡成文。學者宗之,號 為「沈宋。」

《全唐詩話》:權龍褒,景龍中為左武衛將軍,好賦詩而 不知聲律。嘗吟《夏日詩》:「『嚴霜白皓皓,明月赤團團』。或 曰:『豈是夏景』?答曰:『趁韻而已』。」

《唐書權德輿傳》:「德輿生三歲知變四聲,四歲能賦詩, 積思經術,無不貫綜。」

《北夢瑣言》:「唐李浩尚書福相之子,以《開元禮》及第,亦 為小文,好著述。朝廷重其博學,禮樂之事諮稟之,時 人號為周禮庫,蓋籍於舊典也。廣明以前,切韻多用 吳音,而清青之字不必分用。浩改《切韻》,全刊吳音,當 方進而聞於宰相,僉許之。無何,巢寇犯闕,因而寢止, 於今無人敢以聲韻措懷也。」

《夢溪筆談》:「幽州僧行均,集佛書中字為《切韻訓詁》,凡 十六萬字,分四卷,號《龍龕手鏡》。燕僧智光為之序,契 丹重熙二年集。」

《晁氏讀書志》:「《龍龕手鏡》三卷,契丹僧行均撰,凡二萬 六千四百三十字,注十六萬三千一百餘字。僧智光 為之序,後題云『統和十五年丁酉』。」

《宋史西蜀孟氏世家》:「昶子元玨,王次子也。少端敏,方 就學為選。起居舍人陳鄂為教授,自陳願以錢賜鄂, 昶嘉而許焉。鄂嘗倣唐李澣蒙求高測《韻對》為《四庫 韻對》四十卷以獻,元玨益賞之。」

《長編》:「宋太平興國三年,始詔進士律賦並以平仄,依 次用韻。」

《東軒筆錄》:劉攽嘗與王介同為開封府試官,試節以 制度不傷財賦,舉子多用「畜積」字,「畜」本音五六反,《廣 韻》又呼玉反,聲近御名。介堅欲黜落,攽爭之,遂至諠 忿。監試陳襄聞其事,二人皆贖金,而中丞呂公著又 言責之太輕,遂皆奪主判。

《嬾真子》:王禹玉年二十許,就揚州秋解試,《瑚璉賦》,官 韻「端木賜為宗廟之器」,滿場中多第二韻用「木」字,云: 「唯彼聖人,粵有端木。」而禹玉獨於第六韻用之,上希 顏氏,願為可鑄之金;下笑宰予,恥作不雕之木。則其 奇巧亦異矣哉。

《湘山野錄》:餘杭能萬卷者,浮圖之真儒,介然持古人 風節。其居延慶寺,在大慈塢,時儒皆抱經授業。師居 嘗喜閱《唐韻》,諸生常竊笑。一日,出題於法堂曰:「楓為 虎賦,韻曰:『脂入於地,千歲成虎』。」諸生皆不喻,固請之, 不說。凡月餘,檢經史迨百家會最小說,俱無見者,閣 筆以聽,教師曰:「聞諸君笑老僧酷嗜《唐韻》,茲事止在」 東字韻第二版,詳閱諸生檢之,果見「楓」字注中云:黃 帝殺蚩尤,棄其桎梏,變為楓木脂,入地千年,化為虎 魄。後諸生始敬此書。

《潁州志》:「傅瑾,力學強記,尤邃字韻,有《字林補遺》十二 卷,《音韻管見》三卷。」

《杭州府志》:「吳鈗,餘杭人。登進士,重定《切韻》,進於朝。後 為屯田郎中、史館校勘。與丘雍校勘《玉篇》,人多其博 雅云。」

《元史釋老傳》:「帝師八思巴者,學富五明,世祖尊為國 師,命製《蒙古新字》,字成上之,其母凡四十有一,共相 關紐而成字者,則有韻關之法。其以二合、三合、四合 而成字者,則有語韻之法。而大要則以諧聲為宗也。」 《楊桓傳》:「桓博覽群籍,著《六書統》《六書泝源》《書學正韻》, 大抵推明許慎之說而意加深,皆行於世。」

《蘇州府志》:「元邵光祖字弘道,父宦遊來吳,因家焉。博 學好古,研精經傳,講習垂三十年,遂通三經,皆有疑 義。又著《尚書集義》六卷,于字學尤究六書之旨,採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