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654 (1700-1725).djvu/106

此頁尚未校對
考證

相見,亦忘前事矣。元祐六年,梁公在翰苑,一夕宣召

甚急,將行,而常所用硯誤墜地碎,倉卒取他硯以行。 既至,則面授旨:「尚書左丞蘇某拜右僕射。」梁公受命, 退歸玉堂。方抒思命詞,涉筆之際,視所攜硯,則頃年 錢塘蘇公所贈也,因恍然大驚。是夕梁公亦有左丞 之命,他日會政事堂,語及之,蘇公一笑而已。

《江寧府志》:「茅山華陽宮有陶隱居井,歲久湮沒。政和 初,道士莊慎修索得之。初去三尺許,得瓦井,闌雖破, 合之尚全。又穿數丈,獲一圓石硯,徑九寸許,列十一 趾,滌之,朱色燦然。今藏宮中。」

《春渚紀聞》:米元章為書學博士,一日,上幸後苑,春物 韻美,儀衛嚴整,遽召芾至,出烏絲欄一軸宣語曰:「知 卿能大書,為朕竟此軸。」芾拜舞訖,即綰袖舐筆伸卷, 神韻可觀,大書二十言以進曰:「目眩九光開,雲蒸步 起雷。不知天近遠,親見玉皇來。」上大喜,賜賚甚渥。又 一日,上與蔡京論書艮岳,復召芾至,令書一大屏,顧 左右宣取筆硯,而上指御案間端硯,使就用之。芾書 成,即捧硯跪請曰:「此硯經賜臣,芾濡染不堪,復以進 御取進止。」上大笑,因以賜之。芾蹈舞以謝,即抱負趨 出,餘墨霑漬袍袖,而喜見顏色。上顧蔡京曰:「顛名不 虛傳也。」京奏曰:「芾人品誠高,所謂不可無一,不可有 二者也。」

《清波雜志》:曾祖殿撰與元章交契無間,凡有書畫,隨 其好即與之。一日,元章言得一硯,非世間物,殆天地 祕藏,待我而識之。答曰:「公雖名博識,所得之物,真贗 居半,特善誇耳,得見乎?」元章起取於笥,曾祖亦隨起, 索巾滌手者再,若欲敬觀狀。元章顧而喜,硯出,曾祖 稱賞不已,且云:「誠為尤物,未知發墨如何」,命取水,水 未至,亟以唾點磨研,元章變色而言曰:「公何先恭而 後倨?硯汙矣,不可用為公贈。」初但以其好潔,欲資戲 笑,繼歸之,竟不納。陳通亂後,偕古大悲雷琴,莫知所 在。曾祖字仁熟,時守京口,唾硯事。吳虎臣《漫錄》吳書 為東坡。

悅生隨抄江南李氏後主嘗買一硯山,徑長纔踰尺, 前聳三十六峰,皆大,猶手指左右,則引兩阜坡陀,而 中鑿為硯。及江南國破,硯山因流轉數十人家,為米 老元章所得。後米老之歸丹陽也,念將卜宅,久未就。 而蘇仲恭學士之弟者,才翁孫也,號稱好事。有甘露 寺,下傍江一古基,多群木,唐晉人所居。時米欲得宅, 而蘇覬得硯。於是王昭彥侍郎兄弟與登北固共為 之和會,蘇、米竟相易。米後號「海嶽菴」者是也。《硯山》藏 蘇子,未幾索入宮禁矣。

《雲林石譜》:「鎮江府去城十五里,地名黃山,在鶴林之 西南。又一山名峴山,在黃山之東。皆產石土中小者 或全質,大者或鐫取,相連處,奇怪有萬狀,色黃青潤 而堅,叩之有聲。崇寧間,米元章取小石為硯山,甚奇 特。」

《無為州志》:「米公芾知本軍時,郡廳後構小亭,為遊憩 之所。亭前甃石池,公夜坐,苦群蛙亂聽,投硯止之,蛙 遂寂。翌日池水成墨色,迄今名『墨池』。」

《銷夏》黃實自言為發運使,大暑,泊清淮樓,見米元章 衣犢鼻,自滌硯於淮口,索篋中,一無所有,獨得小龍 團二餅。亟遣人送入,趁其滌硯未畢也。

黃山谷《跋朱應仲卷》云:「建中靖國元年四月丙午,承 天寺經藏南試金崖石硯,諸葛元筆。硯不滯墨,墨不 凝筆,但觀者如牆,殊增暑氣。」

《癸辛雜識》:米氏硯山,後歸宣和御府,今聞說流落台 州戴氏家,不可見之。杭有廣濟庫出售官物,有靈壁 石小峰,長僅六寸,高半之,玲瓏秀潤,臥沙水道,裙摺 胡桃文皆具於山峰之頂。有白石正圓,瑩如玉,徽宗 御題八小字於石背,曰:「山高月小,水落石出。」略無雕 琢之跡,真奇物也。

《揮麈餘話》:丁晉公自海外徙宅光州,臨終以一巨篋 寄郡帑中,上題云:「候五十五年,有姓丁來此作通判, 可分付開之。」至是歲,有丁姓者來貳郡政,即晉公之 孫。計其所留年月尚未生,啟視之,但一黑匣,貯大端 硯一枚,上有一小竅,以一碁子覆之。揭之,有水一泓 流出,無有歇時,溫潤之甚,不可名狀。丁氏子孫至今 寶之。又陳公密縝未達時,嘗知端州,聞部內有富民 蓄一硯,奇甚,至破其家得之。硯面世所謂「熨斗焦」者, 成一黑龍,奮迅之狀,可畏,二鴝鵒眼以為目,每遇陰 晦,則雲霧輒興。公密沒歸於張仲謀詢,政和間遂登 金門祐陵,置於宣和殿,為書符之用。靖康之亂,龍德 宮服御多為都監王球藏匿,事露,下「大理,思陵欲誅 之。子裳叔祖為棘卿為之營捄,止從遠竄。其後北歸, 以此硯謝子裳,至今藏於家。二硯真希世之寶也。」 《春渚紀聞》:「臨汝史君黃莘任道所寶龍香硯,端溪石 也。史君與其父孝綽,字逸老,皆有能書名,故文房所 蓄,多臻妙美。硯深紫色,古斗樣,每貯水磨濡,久之則 香氣襲人,如龍腦者,云」先代御府中物。任道既終,其 子材納之壙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