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654 (1700-1725).djvu/74

此页尚未校对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理學彙編字學典

 第一百五十四卷目錄

 硯部彙考一

  後漢劉熙釋名釋書契

  宋米芾硯史

  李之彥硯譜

  葉樾端溪硯譜

字學典第一百五十四卷

硯部彙考一

《後漢劉熙釋名》

《釋書契》

硯,研也。研墨使和濡也。

《宋米芾硯史》

 人好萬殊而以甚同為公甚不同為惑喻之而移 非真得之更而得之則必信其守夫博奕由賢乎 已則吾是文必不見嗤於賞鑒之士

《用品》

器以用為功,玉不為鼎,陶不為柱,文錦之美,方暑則 不先於表出之綌,楮葉雖工,而無補於宋人之用。夫 如是,則石理發墨為上色,次之,形製工拙又其次。文 藻緣飾雖天,然失硯之用。

《玉硯》

玉出光為硯,著墨不滲甚,發墨有光。其云「磨墨處不 出光」者,非也。余自製成《蒼玉硯》。

《唐州方城縣葛仙公巖石》

石理,向日視之,如玉瑩如鑑光,而著墨如澄泥不滑, 稍磨之,墨已下而不熱生泡。生泡者,膠也。古墨無泡, 膠力盡也。若石滑磨久墨下遲,則兩剛生熱,故膠生 泡也。此石既不熱,良久墨發生光,如漆如油,有艷不 滲也。歲久不乏,常如新成,有君子一德之操。色紫可 愛,聲平而有韻,亦有澹青白色,如月如星而無暈。此 石近出始見十餘枚矣。

《溫州華嚴尼寺巖石》

《石理》:向日視之,如方城石,磨墨不熱,無泡,發墨生光, 如漆如油,有艷不滲,色赤而多有白沙點,為硯則避 磨墨處。比方城差慢,難嶄而易磨,亦有白點,點處有 玉性,扣之聲平無韻。《校理》:「石揚休所購王羲之硯者, 乃此石。今人所收古硯,間有此石,形合晉畫,約見四 五枚矣。」

《端州巖石》

巖有四:下巖、上巖、半邊巖、後礫巖。余嘗至端,故得其 說。許下第一穿洞深入,不論四時,皆為水浸。治平 中,貢硯,取水月餘,方及石,石細扣之清越鴝鵒,眼圓 碧暈,多明瑩。石嫩甚者,如泥無聲,不著墨;清越者溫 潤,著墨快,不熱無泡,然良久微滲若油發艷,亦有不 乏者。然方城溫巖十磨,此石三十磨方相及。下巖既 深,「工人所費多,硯直,故力無能取,近年無復有矣。聞 仁廟已前,賜史院官硯多是,其後來歲貢,惟上巖石。」 上巖在山上,石性乾紫色深理粗,性硬,眼黃,差不圓, 而青色淡。其巖深處間有潤者,而眼終不如下巖也。 有著墨者、拒墨者。其著墨者初用半月前甚快,蓋細 砂石所發出理也。半月後則退生光撻墨又須以柔 石發之,已而復然。拒墨者雖新成便拒墨,此等石扣 之聲皆堅響而老半邊巖者,在山半石,理同上。巖色 多青紫,近黑多瑕,而眼長如卵。有瞎眼者,中是白點。 死眼者黑點而昏細。翳眼者或青或黑,橫亂其眼,又 多青不成眼,圓點橫長,青間道如松木紋。其極粗者 費筆,而稍細者多乏。後礫石,土人刻為盆,印合壓紙, 兒戲之物,多夾砂,無眼少瑕。間有極細軟者,發墨不 乏,扣之無聲,土人不貴而用。實有在半邊、上巖之上 者,不可常得。又遍詢石工,云:「子石未嘗有,其在巖中, 實於大石版上鑿,豈有中包一子者?」余嘗謂若溪流 中多有卵石,容差偏,可嶄面磨墨,所謂石子,世因訛 為子石,至有斲樣相似而為之者,於理必不於大石 中心復生卵子也。世之好奇者,又以歙州羅紋石作 子石硯,文本直,兩頭取銳則紋脫,短至左右頰,自然 成漩紋,便謂之是真子石,可笑綠石帶黃色,亦為硯, 多以為器材甚美,而得墨快,少光彩。已上硯平生約 見五七百枚,十千已上無估。

《歙硯婺源石》

歙州有硯圖,石峒最多種,而赤、紫石多瑕,士人以線 脈隔為三種病,今人以細羅紋無星為上。少時見一 硯於士人趙光㢸家,其樣上狹四寸許,下闊六寸許, 如二十幅紙厚,色綠如公裳,而點如紫金,斑斑勻布 無羅紋,點中無竅。自後不復睹與此等者。又士人周 昌諤處見一小圓硯,青羅紋,紫金,如一星鵝眼錢。此 二硯最奇,大抵發墨不乏,獨以色如常之石,而以奇 怪為品高,亦有紫赤色石,無文理,少瑕,光澤如棗木, 土人以為香爐之類,亦斲為硯,與墨鬥而不相入,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