製與《晉圖》畫同,頭狹四寸許,下闊六寸許,頂兩純皆 綽慢,下不勒成痕,外如內之製,足狹長,色紫類溫岩, 中凹成臼。又有收得智永硯,頭微圓,又類箕象,中亦 成臼矣。又有人收古銅硯一,龜銜,一硯如蓮葉,兩足, 龜腹圓,墨水不可出,以筆頭就之則出。又參政蘇文 簡家收唐畫《唐太宗長孫后納諫圖》,宮人於瑪瑙盤 中托一圓頭鳳池硯,似晉製,頭純直微凸,如書「鳳」字, 左右純斜,刊下不勒痕,摺向頂亦然,不滯墨,其外隨 內,勢簡易。其後至隋、唐工稍巧,頭圓,身微瘦,下闊而 足或圓為柱,已不逮古。至本朝變成穹高,腰瘦刃闊, 如鉞斧之狀。仁廟已前硯多作此製,後差少。資政殿 學士蒲傳正收真宗所用硯,與仁廟賜駙馬都尉李 公照鳳池硯,形製一同,至今尚方多此製,國初已來, 公卿家往往有之。仁宗已前,賜史院官硯,皆端溪石, 純薄,上狹下闊,峻直不出,足中坦夷,猶有鳳池之象, 或有四邊刊花,中為魚為龜者。凡此形製多端下岩, 奇品也。嘉祐永硯樣,已如大指,中心甚凸,意求渾厚 而氣象蓋不古。純耳故池深滯墨難滌,心凸故點筆 不圓,常如三角簇。蓋古硯皆心凹,後稍正平,未有凸 者。始自侍讀學士唐彥猷作《紅絲辟雍硯》,心高凸。至 作馬蹄樣,亦心凸。至磨墨溜向身出,觀墨色則凸高, 增浮泛之勢,援毫則非便也。其晉銅硯,雖如鏊,然頂 殊平,以便援毫。今杭州龍華寺收梁傅大夫瓷硯一 枚,大磁褐色,心如鏊環,水如辟雍之製,下作浪花,鏊 環近足處,而磨墨處無磁油,然殊著墨。古墨稱螺,亦 恐不若近世堅,不然,殆不可磨也。又丹陽人多於古 塚得銅硯,三足蹄有蓋,不鏤花,中陷一片陶。今人往 往作硯於其中,翻以為匣也。唐墓中間有得,如蓮葉, 中凹兩足如鳳池之製,甚薄,足或如棗也。今歙人最 多作形製,土人尤重。而端樣以平直斗樣為貴。得美 石無瑕,必先作此樣滯墨,甚可惜也。大抵石美無瑕, 方可施工。璞而厚者,土人多識其藏疾,不復巧製,人 或因其渾厚而美之。予嘗惡歙樣,俗者凡刊改十餘 硯,纔半指許,便有病見,頓令人減愛。其端,人不斲成, 祇持璞賣者亦多如是。陳文惠丞相家收一蜀王衍 時皇太子陶硯連蓋,蓋上有鳳坐一臺,餘雕雜花草, 涅之以金泥紅漆,有字曰「鳳凰臺。」此製方直,上狹,筍 在硯上,中甚平也。唐之製見《文房四譜》,今之製見《歙 州硯圖》,故不重出,此人力所為也。吾收一青翠「疊石, 堅響三層,旁一嵌磨墨,上出一峰,高尺餘,頂復平嵌, 岩如亂雲,四垂以覆硯,以水澤頂,則隨葉垂珠滴硯 心,上有銘識,事見唐《莊南傑賦》,乃歷代所寶也。」又收 一正紫石四疊,下有坐有足,巧於癭盂,足上起一枝 細狹,枝上盤兩疊,長七寸餘,闊四寸餘,如靈芝,首銳 下闊,天然鳳池之象,中微凹,點水磨墨。可書數幅紙 石理在《方城》右。此非人力所成。信天下之瓌寶也。
《李之彥硯譜》
《李後主硯》
李後主留意筆札,所用「澄心堂紙,李廷珪墨、龍尾石 硯」,三者為天下之冠。
《右軍風字硯》
會稽有老叟云:右軍之後持一「風」字硯,大尺餘,色正 赤,用之不減端石。云右軍所用者,石揚休以錢二萬 得之。
《紅絲石》
青州紅絲石,外有皮表磨礱即其理紅黃相參,理黃 者其絲紅,理紅者其絲黃,須飲以水使足,乃可用,不 然渴燥。唐彥猷甚奇此硯,以為發墨不減端石。蔡君 謨又言,「端石瑩潤,唯有鋩者尤發墨。歙石多鋩,唯膩 者佳。」蓋物之奇者,必異其類也。
《鳳咮石》
蘇子瞻云:「僕好鳳咮石,少得真者。」唐彥猷以青州紅 絲石為甲,或云:「惟堪作骰盆。」
《端硯》
《蘇公易簡》云:「柳公權論硯,青州石為第一,絳州者次 之,殊不言端石。世傳端溪中有草,蒙茸可愛,匠琢石 成硯,用草裹之,故自嶺表迄中夏而無損。或云:水中 石其色青;山半石其色紫,山絕頂者其色尤潤,如豬 肝色者佳。其貯水處有白、赤黃色點者,謂之鴝鵒眼 脈理黃者,謂之金線紋,其山號斧柯。昔人採石為硯」, 必中牢祭之,不爾,雷電失石所在。
鴝鵒眼
端石有眼者最重,謂之「鴝鵒眼。」石紋精美,如木有節。 今不知者,乃以為石病。吁!可痛哉!石有上下岩,西坑 後歷悉其下也,惟上岩有眼。眼之美者,青、黃、綠三色 相重,多者自外至心,凡九重。其大者尤為希有。或布 列硯中,如北斗、心房之形。土人以眼多少為價重輕。 其生於墨池之外者謂之「高眼」,生於內者曰「低眼。」高 「眼尤可尚,以不為墨漬,常可睹也。或云取石祭以中 牢,故老云無之。」又云:「石有金線為美」,正其病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