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654 (1700-1725).djvu/83

此页尚未校对

名「金繫帶。」

《趙希鵠洞天清錄》

《古硯辨》

世之論硯者,皆曰「多用歙石」,蓋未知有端溪。殊不知 歷代以來,皆採端溪。至南唐李主時,端溪舊坑已竭, 故不得已而取其次,歙乃端之次,其失一也。近時好 事者作《硯譜》,惟分端溪上、中、下三岩,而不知下岩惟 有舊坑,無新坑,上、中二岩則皆有舊新坑,於歙亦然。 其失二也。世之論端溪者,惟貴紫色,而不知下岩舊 坑,惟有漆、黑、青、花二種,初未嘗有紫,無它,未曾觀古 硯耳。其失三也。余慮世人貴耳鑒而無心賞,故述《古 硯辨》,惟說端、歙二溪而不它及。蓋端、歙或強以為硯, 寧不羞見子墨、客卿乎?是說非老於用硯者,其孰能 知之。

《端溪下岩舊坑》

「端溪下岩舊坑卵石,黑如漆,細潤如玉,扣之無聲,磨 墨亦無聲。有眼,眼中有暈,成六七眼,相連排星斗異 形。」石居水底,須千夫堰水汲盡,深數丈,篝火下縋,深 入穴中,方得之。此岩南唐時已難得,至慶曆間坑竭。 溪下岩舊坑又一種卵石,去臕方得材,色紫青黑,細 如玉,有花點,如著頭大,其點別是碧玉清瑩,與硯質 不同。唐吳淑《硯賦》所謂「點滴青花」是也,故名青花子 石,今訛為青花紫石。李長吉詩已訛作「紫」字,其實未 嘗紫色,青黑之中或有白點如粟排星斗異象,水濕 方見,扣之無聲,磨墨亦無聲。此品南唐時已難得,慶 曆間坑竭。已上二品石久用鋒鋩愈出,不退鈍,不假 磨礱。下岩上有一坑,出此二種石,別無新坑,所謂「新 坑。」蓋元坑已盡,而別開一坑,下岩則否。

《端溪中岩舊新坑》

端溪中岩舊坑,石色紫如新嫩肝,細潤如玉,有眼,小 如《菉豆粒》,純綠色而無暈,或有綠絛紋或白絛紋如 線,蓋堅而圓者為眼,橫而長者為絛紋。此種亦是卵 石,外有黃臕包絡,扣之無甚聲,磨墨亦無聲,久用鋒 鋩不退,不假磨礱,今此坑取之亦竭。中岩新坑色淡 紫,眼如鴝鵒,眼大重暈而緊小,其中如瞳人狀,石老 者扣之有聲,嫩者扣之無甚聲,磨墨則微有聲。石有 極潤者,雖難得,然久用則鋒鋩退乏,必假磨礱。今此 品難得,遂為希奇之寶,百硯之中見一二耳。世人見 其希有,又目未曾見古硯,遂目此為「下岩舊坑」,不知 此去下岩已低三等矣。

《端溪上岩新坑》

端溪上岩新舊坑皆色灰紫而粗燥,眼大為雄雞眼, 扣之璫璫然,磨墨相拒如鋸聲,久用則鋒乏,光如鏡 面,不堪用。然舊坑差勝新坑,今士大夫所藏硯多此 品。

《他處石類端溪而非端溪者》

一種石潻石,出九溪潻溪,表淡青,裡深青,紫而帶紅, 有極細潤者,然以之磨墨,則墨澀而不鬆快,愈用愈 光,而頑硬如鏡面,間有金線,或黃脈直截,如界行相 間者,號紫袍金帶。高宗朝,戚里吳琚曾以進御,不稱 旨。一種辰沅州黑石,色深黑,質粗燥,或微有小眼,黯 然不分明。今人不知,往往稱為「黑端溪」,相去天淵矣。 今端溪民負販者多市辰沅硯璞而歸,刻作端溪樣 以眩人,江南士大夫被獲重價。若辰沅人自鐫刻者, 則太雕琢,或作荷蓮、水波、犀牛、龜、魚、八角六花等樣, 藻飾異常,雖極工巧,而材不堪用。此亦辨辰沅硯之 一法。

《歙溪龍尾舊坑新坑》

歙溪龍尾,舊坑、新坑色淡青黑,湛如秋水,並無紋,以 水濕之,微似紫,乾則否。細潤如玉,發墨如汎油,並無 聲,久用不退鋒,或有隱隱白紋,成山水星斗,雲月異 象,水濕則見,乾則否。此亦是卵石,故難得。大者不過 四五寸,多作月硯,就其材也。或有純黑如角者。東坡 最貴此品,今得之亦貴重,不減端溪下岩。然龍尾舊 坑雖極細,猶微澀墨,端溪下岩則直如鏊盤塌蠟矣。 以此為辨。南唐時方開龍尾舊坑,今已無之。新坑色 亦青黑無紋,而粗燥,礪墨退筆,久用則鈍,乏有大盈 三尺者。

《歙溪羅紋刷絲金銀間刷眉子四品新舊坑》

四品;舊坑並青黑色,紋細而質潤,如玉羅紋直如極 細羅,刷絲如髮密,眉子如甲痕,或如蠶大,金銀間絲 亦細密,久用不退鋒,磨墨無聲,無闊大者,然皆次於 龍尾。舊坑亦南唐時開坑,今已無。如得之貴重,不減 龍尾。舊坑四品;新坑並紋粗而質枯燥且不堅,眉子 大者,或長二三寸,刷絲每條相去一二分,羅紋如蘿 茯紋,拒墨如鋸。久用退乏光硬,大者盈一、二尺。

《金星舊坑新坑》

「金星」新舊坑並粗燥,淡青色。雖金星滿面,然礪墨退 筆,久用退乏,大者盈尺。別有一種黑石,金星姿質亞 端溪下岩漆黑石,乃是萬州懸金岩金星石也。色漆 黑,細潤如玉,隱隱金星水濕則見,乾則否,發墨如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