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非役之日,農畝時候之餘,若敦以學業,勸以經禮, 自可家慕大道,人希至德。豈「止知禮節,識廉恥,父慈 子孝,兄恭弟順者乎!始自京師,爰及州郡,宜祗朕意, 勸學行禮。」自是天下州縣,皆置博士習禮焉。
仁壽元年詔國子學留七十人四門及州縣學並廢秋七月改國子為太學
按《隋書文帝本紀》,「仁壽元年夏六月乙丑,下詔曰:『儒 學之道,訓教生人,識父子君臣之義,知尊卑長幼之 序,升之於朝,任之以職,故能贊理時務,弘益風範。朕 撫臨天下,思弘德教,延集學徒,崇建庠序,開進仕之 路,佇賢雋之人。而國學胄子,垂將千數,州縣諸生,咸 亦不少。徒有名錄,空度歲時,未有德為代範,才任國 用,良由設學之理,多而未精。今宜簡省,明加獎勵』。」於 是國子學唯留學生七十人,太學四門及州縣學並 廢。秋七月戊戌,改國子為太學。 按《百官志》,仁壽元 年,罷國子學,唯立太學一所,置博士五人。 按《劉炫 傳》,開皇二十年,廢國子四門及州縣學,唯置太學博 士二人,學生七十二人。炫上表言學校不宜廢,情理 甚切,高祖不納。 按《儒林傳序》,高祖暮年,精華稍竭, 不悅儒術,專尚刑名,執政之徒,咸非篤好。暨仁壽間, 遂廢天下之學,唯存國子一所,弟子七十二人。〈按劉炫傳
云「廢學在開皇二十年。」 又博士員數與《紀》《志》皆互異。
〉
按《文獻通考》:水心葉氏曰:「仁壽元年,減國子學生,止 留七十人。太學、四門州縣學並廢。當時國子千數,則 所散遣者數千萬人矣,豈不駭動!雖有諫者,皆不聽。」 史臣以為其暮年精華稍竭致然。時方遣十六使巡 省風俗,而詔以為徒有名錄,空度歲時,未有德為代 範,才任國用。良由設學之理,多而未精。至三年七月, 下詔令州縣搜揚賢哲,則云:「雖求傅巖,莫見幽人,徒 想《崆峒》,未聞至道。惟恐商歌於長夜,抱關於夷門。」旨 意懇切,且限以三旬,咸令進路。徵召將送,必須以禮。 則所謂精華將竭,有所厭怠者亦未然。蓋其心實謂 空設學校,未足以得人耳。古之為教,使材者必由學 舜,周公之論是也。漢以後,傳經師章句而已。材者由 於學,則枉以壞,不材者由於學,則揠以成。教之無本 而不行,取之雖驟而不獲,則學之盛衰興廢,蓋未易 言也。端臨先公曰:「劉炫上表言學校不宜廢,而帝不 納,由其不學也。其後盜賊群起,經籍道息,而炫亦饑 死,哀哉!而水心乃以帝心,實謂空設學校,未足以得 人材,然則廢之誠是歟。」〈按通考水心葉氏考據亦在仁壽元年故並存之〉
煬帝大業元年閏七月詔入學有學行優敏者擢以不次研精經術未願入仕者量準給祿仍申學校教習課試之法
按《隋書煬帝本紀》,「大業元年閏七月,景子詔曰:『君民 建國,教學為先,移風易俗,必自茲始。而言絕義乖,多 歷年代,進德脩業,其道寖微。漢採坑焚之餘,不絕如 線;晉承板蕩之運,掃地將盡。自時厥後,軍國多虞,雖 復黌宇時建,示同愛禮,函丈或陳,殆為虛器。遂使紆 青拖紫,非以學優,製錦操刀,類多牆面。上陵下替,綱 維靡立,雅缺道消,實由於此。朕纂承洪緒,思弘大訓, 將欲尊師重道,用闡厥繇,講信脩睦,敦獎名教。方今 宇宙平一,文軌攸同,十步之內,必有芳草,四海之中, 豈無奇秀。諸在家及見入學者,若有篤志好古,耽悅 典墳,學行優敏,堪膺時務,所在採訪,具以名聞,即當 隨其器能,擢以不次。若研精經術,未願進仕者,可依 其藝業深淺,門蔭高卑,雖未升朝,並量準給祿。庶夫 恂恂善誘,不日成器,濟濟盈朝,何遠之有!其國子等 學,亦宜申明舊制,教習生徒,具為課試之法,以盡砥 礪之道』。」 按《儒林傳序》:「煬帝即位,復開庠序。國子郡 縣之學,盛於開皇之初。徵辟儒生,遠近畢至。使相與 講論得失。於東都之下」,納言定其差次,一以聞奏焉。 于時舊儒多已凋亡,《二劉》〈謂信都劉士元河間劉光伯 〉拔萃出類, 學通南北,博極古今,後生鑽仰,莫之能測。所製《諸經 義疏》,搢紳咸師宗之。既而戎馬不息,師徒怠散,盜賊 群起,空有建學之名,而無弘道之實。方領矩步之徒, 亦轉死溝壑,經籍自此皆湮沒於煨塵矣。
大業三年。改國子寺為「監。」
按《隋書煬帝本紀》。不載 按《百官志》。「煬帝即位。多所 改革。定國子學」為國子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