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相通 。鄭康成曰:「鄉萬二千五百家賓,賓客其賢者 。」 鄭鍔曰:「三歲賓興之時,彼賢彼能,我從而賓之。我賢我能,彼亦賓乎我,故使之相賓。」
頒職事十有二于邦國都鄙,使以登萬民。
一曰稼穡,二曰樹藝,三曰作材,四曰阜蕃,五曰飭材, 六曰通財,七曰化材,八曰斂材,九曰生材,十曰學藝, 十有一曰世事,十有二曰服事。
鄭司農曰:「稼穡謂三農生九穀也。樹藝謂園圃育草木,作材謂虞衡作山澤之財,阜蕃謂藪牧養蕃鳥獸,飭材謂百工飭化八材,通財謂商賈阜通貨賄,化材謂嬪婦化治絲。」斂材,謂臣妾聚斂。疏材;生材,謂閒民無常職,轉移執事。「學藝」,謂學道藝。「世事」,謂以世事教能,則民不失職。「服事」,謂為公家服事者。 孫氏曰:「九職之外加以三焉,則以三者與九職之民共之,使民心服上之教而保其職業者也。」學藝,民材所由興;世事,民志所由定;服事、軍旅、田、役、追胥所由習。若夫閭師所任者,國中四郊之民,因以征斂其材賦,所謂九功之貨賄也。
「以《鄉三物》」教萬民而賓興之。
愚按:《三物》《八刑》皆言鄉者,蓋教法始於六鄉故也。史氏曰:「無形無名者道也,有形有名者物也。得之於心為六德,行之於身為六行,習之于事為六藝,是三者有形有名矣,故謂之三物 。」 鄭康成曰:「興猶舉也。民三事教成,鄉大夫舉其賢者能者以飲酒之禮賓客之,既則獻其書于王矣。」
一曰六德:知、仁、聖、義、忠、和。
鄭鍔曰:「成於性者德也。德則有知、仁、聖、義、忠、和之別,臨事不惑,先事而知者,知也;自博愛而兼愛者仁也。通睿而能化者聖也;能制事變使各得其宜者,義也。教人以善推誠不欺者忠也。喜怒中節不為崖異、斬絕之行者,和也。凡此皆成於性而自得者,故名之為德。」
二曰六行,孝、友、睦、婣、任、恤。
鄭康成曰:「善於父母為孝,善於兄弟為友,睦親于九族,婣親于外親,任信于友道恤振憂貧者 。」 《鄭鍔》曰:「凡此皆見于所行,故名之曰行。」
三曰「六藝」,禮、樂、射、御、書數;
鄭鍔曰:「禮者知揖遜之威儀,樂者達節奏之高下,射則明五射之法,御則熟五御之節,書則明六書之品,數則知九數之計,是皆才之所長,故命之為藝。說者曰射、御、書、數曰藝可也。禮樂之妙與天地同流,古之所謂聖賢,亦由通於此而已。名為一藝用以教人何也?通乎天地者禮樂之理也;可以教人者禮樂之法」 也。《六藝》之禮樂,如此而已。
以鄉八刑糾萬民:一曰不孝之刑,二曰不睦之刑,三 曰不婣之刑,四曰不弟之刑,五曰不任之刑,六曰不 恤之刑,七曰造言之刑,八曰亂民之刑。
鄭康成曰:「造言,訛言惑眾,亂民,亂名改作,執左道以亂政也。」
以《五禮》防萬民之偽,而教之「中。」以《六樂》防萬民之情 而教之和。
鄭司農曰:「五禮謂吉、凶、軍、賓、嘉,六樂謂《雲門》《咸池》《大韶》《大夏》《大濩》《大武 》。」 賈氏曰:「獨申禮、樂二事者,化民以禮樂為急 。」 鄭鍔曰:「禮樂之制,雖掌於春官,用以教民,則在司徒而已。」
凡萬民之不服教而有獄訟者,與有地治者,聽而斷 之。其附于刑者,歸于士。
鄭康成曰:「不服教,不厭服於十二教,貪冒者也。有地治者,謂鄉州及治都鄙者也 。」 賈氏曰:「將斷割之時,恐其不審,故與治民之官共聽而斷之 。」 史氏曰:「《王制》:『凡聽五刑之訟,必原父子之親,立君臣之義,以權之意,論輕重之序,謹測淺深之量以別之;悉其聰明,致其忠愛以盡之。此非大司徒不能也』。」 及夫成獄辭,史以獄成告于正,正聽之。正以獄成告于大司寇,大司寇聽之棘木之下,然後告王而制刑。則歸之士者,豈得已哉!
歲終,則令教官正治而致事。正歲,令于教官曰:「各共 爾職,脩乃事,以聽王命。其有不正,則國有常刑。」
《鄭鍔》曰:「歲終,周之季冬,今之十月;正歲,夏之正月,今之建寅也。歲終令致事,所以終時王之事,正歲聽命則施教自建寅始也。」
《小司徒》之職,「掌建邦之教灋。」
鄭鍔曰:「或謂周之教典建於大宰,大司徒則施其教法,小司徒、地官之貳於教法亦掌建之,何也?蓋設教而無灋則教不行,有法而不建則法不立,教官之長推其法,教官之貳掌建其法,所以相成焉。大宰則建於朝廷之上以示百官,小司徒則建于教官之府,使其法不廢,不以建為嫌也。」
以稽「國中及四郊、都鄙之夫家九比之數,以辨其貴 賤、老幼、廢疾,凡征役之施舍,與其祭祀、飲食、喪紀之 禁令。」乃頒《比法》于六鄉之大夫,使各登其鄉之眾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