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657 (1700-1725).djvu/92

此页尚未校对

愛親而敬兄也

《大學》曰:「上老老而民興孝,上長長而民興弟,上恤孤 而民不倍。是以君子有絜矩之道也。」

朱熹曰:「言此三者,上行下效,捷於影響,所謂家齊而國治也,亦可以見人心之所同,而不可使有一夫之不獲矣。是以君子必當因其所同推以度物,使彼我之間各得分願,則上下四旁均齊方正而天下平矣。」

臣按:朱熹嘗言,「《大學》先說上行下效,則絜矩」 處是就政事上說,若但興起其善心不使得遂其心,雖能興起亦徒然耳,如政煩賦重,不得養其父母、畜其妻子,安得遂其善心?須是推己之心以及於彼,使彼仰足以事、俯足以育,方能使人。興起者聖人之化也,然有以化之而所以推而處之者可無其則乎?所謂則者矩也,矩者,所以為方之器也。先儒謂「匠欲為方,必先度之以矩。」 欲平天下者,以何物為矩而度之邪?亦惟此心而已。我心所欲,即人心所欲。我欲老吾老,長吾長,而人亦欲老其老,長其長,吾即推吾之所以欲老老長長之心而度天下之人心。知其心所欲老老長長,而無異於我也。以我之心度彼之心。吾之老者吾老之使之得以安其老;吾之長者吾長之使之得以遂其長。吾既得以遂吾「老之」 、「長之」 之心,而彼之有老、有長者亦得以遂其老之、「長之」 之願。而為其老者、長者又皆安其老、遂其長,無一人之不得其所,無一家之不如其意,無有廢而不舉之處,無有偏而不均之患,人人皆然,家家皆然。推之於國而國亦然,推之於天下,而天下亦莫不然。古之所謂「明明德於天下」 者,其端實在於此。蓋德者,人之所得乎天,而虛靈不昧,以具眾理而應萬事者也。心德之全在於仁,而行仁之本先乎孝弟,親親而仁民,仁民而愛物。行之之端於是乎啟,處之之則於是乎周,治國平天下之要道,孰有加於此哉。

《孟子》曰:「謹庠序之教,申之以孝弟之義,頒白者不負 戴於道路矣。」

朱熹曰:「庠、序,皆學名也。夫民衣食不足則不暇治禮義,而飽煖無教則又近於禽獸,故既富而教以孝弟,則人知愛親敬長而代其勞,不使之負戴於道路矣。」

臣按:先儒有言,「古者道路之間輕任并重任分班,白者不提挈,不特子弟代父兄之勞,凡行道之人少者皆分代老者之任」 ,行路者如此則居家者可知,於其家者既能孝弟如此,則其於國者必能尊君親上矣。若是者豈非庠序設教之功哉?然學校之設所以明倫,人倫非止於親長也,而聖賢之論立教者莫不以孝弟為先焉。孟子告齊梁之君,又欲其於孝弟之義,深致其丁寧反覆之意。蓋以孝弟者人心之所同,人人親其親,長其長,而天下平。平天下之要道,實有在於斯焉。

《孟子》曰:「道在邇而求諸遠,事在易而求諸難。人人親 其親,長其長,而天下平。」

朱熹曰:「親長在人為甚邇,親之長之在人為甚易,而道初不外是也,舍此而他求,則遠且難而反失之,但人人各親其親、各長其長,則天下自平矣。」 張栻曰:「使人各親其親、各長其長,其本在人君親其親、長其長,以倡率之而已。味此數語,堯、舜、三王之治可得而推矣。」

臣按:先儒有言仁義根於人心所同,有行之則甚近而易,其要在乎親親、長長,但人各自親親、長長則仁義流行天下,豈有不平者乎?張栻謂味此數語,堯、舜、三王之治可得而推,則是唐、虞、三代之治所以後世不及者,以人人有士君子之行也。人人有士君子之行,則溥天之下無一人而不孝不弟焉,孝弟者行仁義之本。仁義充塞於天下,豈非雍熙泰和之世乎?

《孟子》曰:「仁之實,事親是也;義之實,從兄是也。」

朱熹曰:「仁主於愛,而愛莫切於事親,義主於敬而敬莫先於從兄,故仁義之道,其用至廣,而其實不越於事親、從兄之間,蓋良心之發,最為切近而精實者。《有子》以孝弟為為仁之本,其意亦猶此也。」 臣按:孔門傳授,以孝弟為仁義之實,而施於政治者必本仁義,而仁義之推行必始於孝弟。孔子曰:「惟孝友於兄弟,施」 于有政。《曾子》曰:「孝者所以事君,弟者所以事長。上老老而民興孝,上長長而民興弟。」 而孟子於是二者,尢切切焉不一而足。蓋親親長長,達於天下而為仁義。天下之人各親其親,各長其長,則仁義之效著,而天下無不平治矣。

《孟子》曰:「堯舜之道,孝弟而已矣。」

陳氏曰:「孝弟者,人之良知良能,自然之性也。堯、舜人倫之至,亦率是性而已,豈能加毫末於是哉?」

又曰:「人之所不學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慮而知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