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良知也。孩提之童,無不知愛其親也;及其長也,無 不知敬其兄也。親親,仁也;敬長,義也。無他,達之天下 也。」
朱熹曰:「良者,本然之善也。孩提二三歲之間,知孩笑可提抱者也。愛親敬長,所謂良知良能也。親親敬長雖一人之私,然達之天下無不同者,所以為仁義也。」
臣按:為治之道不外乎仁義,而仁義必先於孝弟,蓋人人皆有愛親之心,所以愛親者即仁也。人人皆有敬長之心,所以敬長者即義也。親者吾之私親,吾愛吾之親若私也,然而通之天下之人亦莫不愛其私親,與吾之所以愛吾之親者無以異,使有一人之不愛焉非所以為仁也。兄者吾之私長,吾敬吾之兄若「私也」 ,然而達之天下之人,亦莫不敬其私兄,與吾之所以敬吾之兄者無不同。使有一人之不敬焉,非所以為義也。噫!良心出於一人之私,仁義通之天下之大,因心為治,天下之平,其端在此矣。
《王制》:「凡養老,有虞氏以燕禮,夏后氏以饗禮,殷人以 食禮,周人修而兼用之。」
孔穎達曰:「人君養老有四,一是養三老五更,二是子孫為國難而死養其父祖,三是養致仕之老,四是引戶校年養庶人之老。」
陳祥道曰:「虞氏以燕則以恩勝禮,夏后氏以饗則以禮勝恩,殷人以食則超恩禮之中,周則文備,故修而兼用之。」
《有虞氏》「養國老於上庠,養庶老於下庠。」夏后氏「養國 老於東序,養庶老於西序。」殷人「養國老於右學,養庶 老於左學。」周人「養國老於東郊,養庶老於虞庠。」
陳澔曰:「行養老之禮必於學,以其為講明禮義之所也。國老,有爵、有德之老,庶老、庶人及死事者之父母也,國老尊故於大學,庶老卑故於小學。臣按:王者之養老所以教天下之孝也,而必於學者,學所以明人倫也。人倫莫先於孝弟,老者之於君,以德則君尊也,以齒則老者先也。人君致孝弟於其親,長下之人無」 由以見也,故於學校之中行養老之禮,使得於聽聞觀感者曰:「上之人於夫人之老者尚致其敬如此,矧其親屬乎?萬乘之尊且如此,吾儕小人所宜興起感發也。噫!老吾老以及人之老,長吾長以及人之長。」 一禮之行,所費者飲食之微,而所致者治效之大也。
《月令》:「仲秋之月,養衰老,授几杖,行糜粥飲食。」
陳澔曰:「月至四陰,陰已盛矣。時以陽衰陰盛為秋,人以陽衰陰盛為老養衰老順時令也。几杖所以安其身,飲食所以養其體。」
《祭義》:「虞夏殷周,天下之盛王也,未有遺年者。年之貴 於天下久矣,次乎事親也。」
吳澂曰:「年即齒也,四代之所貴雖有不同,而其尊尚年齒則一,蓋年齒之可貴於天下,歷四代至於今不變,故曰久矣。尚齒之弟,次乎事親之孝也。」
「《孝弟》發諸朝廷,行乎道路,至乎州巷,放乎獀狩,修乎 軍旅」,眾以義死之而弗敢犯也。
孔穎達曰:「上文但言弟,此兼云孝者,以孝故能弟,弟則孝之次也。孝弟之道,無處不行,故眾行孝弟,雖死不捨也。」
吳澂曰:「朝廷政令所自出,下民所視效,故先朝廷道路,民所行之處,州巷,民所居之處。獀狩者用眾於內也,軍旅者用眾於外也,義謂所宜行,眾人以此孝弟為所宜行者,故寧死而不敢犯不孝不弟之事也。」
「祀乎明堂,所以教諸侯之孝也。食三老五更於太學, 所以教諸侯之弟也。」又曰:「食三老五更於太學,天子 袒而割牲,執醬而饋,執爵而酳,冕而總干,所以教諸 侯之弟也。」是故鄉里有齒,而老窮不遺,強不犯弱,眾 不暴寡,此由太學來者也。
方慤曰:「祀明堂以享帝,而享必配以父,所以教孝也;食三老五更於太學以貴老,所以教弟也。由太學來者,言教化之原出自太學來也。」
臣按:「天子行養老之禮,則下之人化之,雖以鄉里閭巷之間莫不皆以齒序為尚也,是以人之年老者雖耄耋困窮,人知上之所敬在此也,莫不尊奉敬養之而不敢遺棄」 ,舉斯心而推廣之,至於強不犯弱、眾不暴寡,皆是人君養三老五更於太學中來也,此無他本,孝弟之心所推爾。
《周禮·地官》:「大司徒以保息六養萬民,二曰養老。」 《夏官》羅氏,「中春羅春鳥,獻鳩,以養國老。」
臣按:天子之養老有二,有國老、有庶老。貴胄謂之國子則貴而老者謂之國老,賤者謂之庶人則賤而老者謂之庶老。羅氏獻鳩以養之者,國老也;司徒以保息養之者,庶老也。
「漢明帝永平二年,帝帥群臣養三老、五更於辟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