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661 (1700-1725).djvu/104

此页尚未校对

問體貌大臣。進士對策曰:「若文相公、富相公,皆大臣 之有體者;若馮當世、沈文通,皆大臣之有貌者。」意謂 文、富豐碩,馮、沈美少也。劉原父遂目沈、馮為有貌大 臣。又歐陽永叔主文試,貴老為其近於親賦,有《進士 散句》云:「睹茲黃耇之狀,類我嚴君之容。」時哄堂大笑。 《曲洧舊聞》:朱行中知廣州,東坡自海南歸,留款甚洽, 其唱和詩亦多。行中嘗與坡言:裕陵晚年深患經術 之弊。某時判國子監,因上殿親得宣諭,令教學者看 史。是月遂以張子房之智為論題,上索第一人,程文 覽之不樂,坡曰:「予見章子厚言,裕陵元豐末欲復以 詩賦取士,及後作相,為蔡卞所持,卒」不能明「裕陵之 志,可恨也。」

《宋史王素傳》:「素從子靖知滁州,主管北京御史臺,請 復明經科,加試貢士以策。觀其所學,稍變聲律之習。」 《燕翼貽謀錄》:「國初進士科場尚寬禮闈,與州郡不異。 景德二年七月甲戌,禮部貢院言:舉人除書案外,不 許將茶廚蠟燭等入。除官韻外,不得懷挾書策,犯者 扶出殿一舉,其申嚴誠是也。而元豐貢院之火,死者」 甚眾,則是法不行也。

《記纂淵海》:王安石改科舉,暮年覺其失曰:「本欲變學 究為秀才,不謂變秀才為學究。」蓋舉子專誦王氏章 句而不解義,正如學究誦注疏耳。

《鶴林玉露》:元祐中,東坡知貢舉。李方叔名廌,就試,將 鎖院,東坡緘封一簡,令送方叔。值方叔出,其僕受簡 置几上,有章子厚二子,「曰持、曰援者來取簡竊視,乃 揚雄《優於劉向論》」二章,攜之以去。方叔歸,求簡不得, 已而果出此題。二章皆模倣坡作,方叔幾於閣筆。坡 意魁必方叔也。第十名文意與魁相似,及拆號,乃「章 持章。援坡失色。出院。聞其故。大歎恨。

《宋史劉摯傳》:「摯為侍御史,請雜用經義詩賦取士,復 賢良方正科。」

《蘇轍傳》:「元祐元年為右司諫。宣仁后臨朝,司馬光以 安石私設《詩》書新義,考試天下士,欲改科舉,別為新 格。轍言:進士來年秋試,日月無幾,而議不時決。詩賦 雖小技,比次聲律,用功不淺。至於治經,誦讀講解,尢 不輕易。要之來年皆未可施行。乞來年科場一切如 舊,惟經義兼取注疏及諸家論議,或出己見,不專用 王氏學。仍罷《律》義,令舉人知有定論,一意為學,以待 選試,然後徐議元祐五年以後科舉格式,未為晚也。」 光皆不能從。

《名臣言行錄:外集》:「呂希哲從王安石學,安石以為凡 士未官而事科舉者,為貧也;有官矣而復事科舉,是 僥倖富貴利達,學者不由也。」公聞之,遽棄科舉,一意 古學。

《宋史呂公著傳》:「科舉罷詞賦,專用王安石經義,且雜 以釋氏之說。凡士子自一語上,非新義不得用。學者 至不誦正經,唯竊安石之書以干進,精熟者博上第, 故科舉益弊。公著始令禁主司不得出題老、莊書,舉 子不得以申、韓、佛書為學,經義參用古今諸儒說,毋 得專取王氏。」復賢良方正科。

《鮮于侁傳》:侁見哲宗幼沖,首言君子小人消長之理 甚備。又言:「制舉誠取士之要,國朝尢為得人。王安石 用事,諱人詆訾新政,遂廢其科。今方搜羅俊賢,廓通 言路,宜復六科之舊。」

《家愿傳》:「愿字處厚,眉山人。父勤國,慶曆、嘉祐間與從 兄安國、定國同從劉巨游,與蘇軾兄弟為同門友。王 安石久廢《春秋》學,勤國憤之,著《春秋新義》。熙寧、元豐 諸人紛更,而元祐諸賢矯枉過正。勤國憂之,為築室 作室,喻二蘇讀之敬嘆。愿弱冠游京師,以廣文館登 進士第,時紹聖元年也。廷策進士,中書侍郎李清臣」 擬進《策問》,力詆元祐之政,愿答策惟以守九年之所 已行者為言。時門下侍郎蘇轍嘗上疏辨策問,舉漢 武帝事,觸上怒待罪,愿未及知也。因見轍,誦所對,驚 喜曰:「故人子道同志合,猶若是也。」楊畏覆考,專主熙 寧、元豐,取畢漸為第一,愿遂居下第。轍尋出守汝,而 國論大變矣。

《上官均傳》:均為監察御史,議者請兼用詩賦取士,宰 相遂欲廢經義。均言:「經術以理為主,而所根者本也; 詩賦以文為工,而所逐者末也。今不計本末,而欲襲 詩賦之敝,未見其為得也。」紹聖初,召拜左正言。又奏 罷詩賦,專以經術取士。

《郭知章傳》:紹聖復制科。知章校試言先朝既策進士, 即廢此科。近年復置,誠無所補。遂復罷。

《清夜錄》:哲宗朝,謝悰試賢良方正,賜進士出身。悰辭 免云:「敕命未敢袛受。」乃以「抵」為「袛」,以「授」為「受。」劉安世 奏曰:「唐有伏獵侍郎,今有抵授賢良。」

《春渚紀聞》:金陵有僧嗜酒佯狂,時言人禍福,人謂之 風和尚。陳瑩中未第時,問之云:「我作狀元否?」即應之 曰:「無時可得。」瑩中復謂之曰:「我決不可得耶?」又應如 初。明年,時彥御試第一人,而瑩中第二,方悟其言「無 時可得」之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