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661 (1700-1725).djvu/54

此页尚未校对

習經史內徵問,經問聖人旨趣,史問成敗得失,并時 務共十節。貴觀理識,不用徵求隱僻,詰以名數,為無 益之能。言詞不至鄙陋。即為第

一,其有通《禮記》《尚書》《論語》《孝經》之外,更通道德諸經。 通《元經》《孟子》《荀卿子》《呂氏春秋》《管子》《墨子》《韓子》謂「茂 才舉達觀之士,既知經學,兼有諸子之學,取其所長, 捨其偏滯,則於理道無不該矣。」試策徵問諸書義理 并時務共二十節,仍與之言論,觀其通塞。

一,其有學兼經史,達於政體,策略深致,其詞典雅者, 謂之「秀才舉。」經通四經,或《三禮》,或《三家春秋》,兼通三 史以上,即當其目。其試策,經問聖人旨趣,史問成敗 得失,并時務共二十節,仍與之談論,以究其能。 一學倍秀才而詞策同之,談論貫通,究識成敗,謂之 「宏才舉。」以前三科,其策當詞高理備,不可同於進士。 其所徵問,每十節通八以上為第。

一。其史書,《史記》為一史,《漢書》為一史,《後漢書》并劉昭 所注《志》為一史,《三國志》為一史,《晉書》為一史,李延壽 《南史》為一史,《北史》為一史。習《南史》者,兼通宋、齊志;習 「《北史》者,通後魏、《隋書志》。自宋以後,史書煩碎冗長,請 但問政理成敗所因,及其人物損益關於當代者,其 餘一切不問。」國朝自高祖以下及睿宗《實錄》并《貞觀 政要》共為一史。

一,天文律曆,自有所司專習,且非學者卒能尋究,並 請不問。唯《五經》所論,蓋舉其大體,不可不知。

一、每年天下舉人來秋入貢者,今年九月,州府依前 科目先起試,其文策通者注等第訖,試官、本司官、錄 事參軍及長史連押其後。其口問者,題策後云「口問 通若干」,即相連印縫,並依寫解為先後,不得參差。封 題訖,十月中旬送觀察使,觀察使差人送省司,隨遠 近比類,須合程限。省司重考定訖,其入第者,二月內 符下諸道諸州追之,限九月內盡到。到即重試之。其 文策皆勘會書跡,調理與州試同即收之,偽者送法 司推問。其國子監舉人,亦准前例。

一、諸色身名,都不涉學,昧於廉恥,何以居官?其簡試 之時,雖云試經及判,其事苟且,與不試同。諸皆令習 《孝經》《論語》,其《孝經》口問五道,《論語》口問十道,須問答 精熟,知其義理,並須通八以上。如先習諸經書者,任 隨所習試之,不須更試《孝經》《論語》。其判間以時事,取 其理通,必在責其重保,以絕替代。其合外州申解者, 「依《舉選例》處分。」

一、一經及第人選日請授中縣尉之類,兩經出身授 上縣尉之類,判入第三等及蔭高授上縣尉之類,用 蔭止於此。其四經出身授繁縣尉之類,判入第三等 授望縣尉之類,五經授望縣尉之類,判入第二等授 畿縣尉之類,明法出身與兩經同資,進士及三禮舉、 春秋舉與四經同資,其茂才、秀才請授畿縣尉之類, 其宏才請送詞策上中書,門下請授諫官、史官等。禮 經舉人,若更通諸家《禮》論及漢已來禮儀沿革者,請 便授太常博士。茂才等三科,為學既優,並准《五經》舉 人便授官。其雜色出身人,量書判授中縣尉之類,判 送入第三等,及蔭高者加一等。凡蔭,除解褐官外,不 在用限。

一,今舉人所習,既從簡易,士子趨學,必當數倍往時。 每年諸色舉人,主司簡擇,常以五百人為大限,此外 任收雜色。

大學衍義補

《清入仕之路》

隋始置《進士科》。

臣按:此後世進士之科之始,蓋始專以文辭試士也。夫三代以前鄉舉、里選之法行,取士專以德行為本,漢制孝廉茂材等科皆命公卿大夫、州郡舉有經術德行之士,試以治道然後官之。魏晉以降,所舉秀孝猶取經術,州郡皆置中正以品其才行,雖其立法未必盡善,然清謹之士猶知有所畏忌,不敢放恣,恐有「言行之疵,以為終身之累。」 至是隋有進士之舉,始專試士以文辭,士皆投牒自進,州里無復察舉之制矣。

唐制,取士之科大要有三:由學館者曰生徒,由州縣 者曰鄉貢,皆升於有司而進退之。其科之目:有秀才, 有明經,有俊士,有進士,有明法,有明字,有明算,有一 史,有三史,有《開元禮》,有道舉,有童子。此歲舉之常選 也。其天子自詔者曰「制舉」,所以待非常之才焉。

臣按:唐科目雖曰多端,而其行之最久者,進士、明經而已,然進士以聲韻為學,不本經術,明經以帖誦為能,不窮義理,所謂德行者不復問矣。

武后天授元年,策問貢士於洛陽殿,殿前試士自此 始。

臣按:此後世臨軒策士之始。

元宗開元中,令「諸州貢舉,省試不第,願入學者聽。」

臣按:此下第舉人入學之始。

宋之科目,有進士,有明經。諸科常選之外又有「制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