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661 (1700-1725).djvu/59

此页尚未校对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經濟彙編選舉典

 第七十三卷目錄

 科舉部總論二

  日知錄明經 秀才 舉人 進士 科目 制科 甲科 十八房 經義論策

  三場 擬題 題切時事 試文格式 程文 判 經文字體 史學 中式額數 殿舉

   進士得人 大臣子弟 北卷 糊名 搜索 出身授官 年齒

選舉典第七十三卷

科舉部總論二

日知錄

《明經》

今人但以「貢生」為「明經」,非也。唐制有六科:一曰秀才, 二曰明經,三曰進士,四曰明法,五曰書,六曰算。

《大唐新語》:「隋煬帝置明經進士二科。國家因隋制,增置秀才、明法、明字、明算,并前為六科。」

當時以詩賦取者,謂之《進士》。

《金史移刺履傳》:「進士之科,隋大業中始試以策,唐初因之,高宗時雜以箴銘賦詩,至文宗始專用賦。」

以《六經》義取者,謂之「明經。」

葉石林《避暑錄話》:「唐制取士用進士、明經二科。本朝初唯用進士,其罷明經,不知自何時。仁宗患進士詩賦浮淺,不本經術,嘉祐三年始復明經科。」

今罷詩賦而用經義,則今之進士乃唐之明經也。 唐時入仕之數,明經最多。考試之法,令其全寫註疏, 謂之「帖括。」議者病其不能通經,權文公謂「《註疏》猶可 以質驗」,不者,儻有司率情上下其手,既失其末,又不 得其本,則蕩然矣。今之學者,并註疏而不觀,殆於本 末俱喪。然則今之進士,又不如唐之明經也乎?

《秀才》

《舊唐書杜正倫傳》:「正倫,隋仁壽中與兄正元、正藏俱 以秀才擢第。唐代舉秀才止十餘人,正倫一家有三 秀才,甚為當時稱美。」《唐登科記》:「武德至永徽,每年進 士或至二十餘人,而秀才止一人二人。」

《舊唐書職官志》則云:「秀才有唐已來無其人。」

《杜氏通典》:「初,秀才科第最高,試方略策五條,有上上、 上中上、下中上,凡四等。貞觀中,有舉而不第者,坐其 州長,由是廢絕。」

《新唐書》:「高宗永徽二年,始停秀才科。」

士人所趨向,惟明經、進士二科而已。顯慶初,黃門侍 郎劉祥道奏言:「國家富有四海,于今已四十年。百姓 官寮,未有秀才之舉,未必今人之不如昔。將薦賢之 道未至,豈使方稱多士,遂缺斯人。請六品以下,爰及 山谷,特降綸言,更審搜訪。」唐人之於秀才,其重如此。

「秀才」 字出《史記賈生傳》。「年十八,以能誦詩屬書,聞於郡中。」 吳廷尉為河南守,聞其秀才,而《儒林傳》公孫弘等之議則曰:「有秀才異等,輒以名聞。」 此秀才之名所起。

元宗御撰《六典》,言:「凡貢舉人,有博識高才、強學待問, 無失俊選者為秀才,通二經已上者為明經,明閑時 務精熟一經者為進士。」《張昌齡傳》,本州欲以秀才舉 之,昌齡以時廢此科已久,固辭,乃充進士貢舉及第。 是則秀才之名,乃舉進士者之所不敢當也。

《冊府元龜》:開元二十四年已後,復有秀才舉。其時以進士漸難,而秀才本科無帖經及雜文之限,反易於進士。主司以其科廢久,不欲拔獎應者多落之,三十年來,無登第者。至天寶初,禮部侍郎韋陟始奏請有堪此舉者,乃令長官特考,其常年舉送者並停。《冊府元龜》又言:「代宗朝楊綰為禮部侍郎,請置五經秀才」 科事寢不行。而《舊唐書儒學傳》:馮伉,大曆初登五經秀才科。則是嘗行之而旋廢耳。

又:《文苑英華判目》有云:「鄉舉進士至省,求試秀才,考 功不聽,求訴不已。」趙岊判曰:「文藝小善,進士之能;訪 對不休,秀才之目。」

《文選》任昉為蕭楊州作《薦士表》:「訪對不休,質疑斯在。」

是又進士求試秀才而不可得也。今以生員而冒呼 此名,何也?

《容齋三筆》謂:「秀才之名,自宋魏以後,實為貢舉科目之最,而今世俗以為相輕之稱。」

明初嘗舉秀才。

洪武十五年,徵至「秀才數千人。」

如《太祖實錄》,「洪武四年四月辛丑,以秀才丁士梅為 蘇州府知府,童權為揚州府知府,俱賜冠帶。」「十年二 月丙辰,以秀才徐尊生為翰林應奉。」「十五年八月丁 酉,以秀才曾泰為戶部尚書是也。亦嘗舉孝廉。」

洪武十八年十二月丙午。

洪武二十年二月己丑,以孝廉李德為應天府尹是 也。此辟舉之名,非所施於科目之士。今俗謂生員為 秀才,舉人為孝廉,非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