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661 (1700-1725).djvu/63

此页尚未校对

文有不讀者矣。率天下而為欲速成之童子,學問由 此而衰,心術由此而壞。宋嘉祐中,知諫院歐陽修上 言:「今之舉人,以二千為率。請寬其日限,而先試以策 而考之。擇其文辭鄙惡者,文意顛倒重雜者;不識題 者,不知故實,略而不對所問者;誤引事跡者,雖能成 文而理識乖誕者,雜犯舊格不合式者」,凡此七等之 人先去之,計二千人可去五六百。以其留者,次試以 論,又如前法而考之,又可去其二三百。其留而試詩 賦者,不過千人矣。於千人而選五百,少而易考,不至 勞昏,考而精當,則盡善矣。縱使考之不精,亦當不至 大濫。蓋其節抄剽盜之人,皆以策論先去之矣。比及 詩賦,皆是已經策論,粗有學問理識,不至乖誕之人, 縱使詩賦不工,亦可以中選矣。如此可使童年新學 不曉事之人,無由而進。今之有天下者,不能復兩漢 舉士之法,不得已而以言取人,則文忠之論,亦似可 取。蓋救今日之弊,莫急乎去節抄剽盜之人,而七等 在所先去,則闇劣之徒無所僥倖而至者漸少,科場 亦自此而清也。

《擬題》

今日科場之病,莫甚乎擬題。且以經文言之,初場試 所習《本經》義四道,而本經之中場屋可出之題,不過 數十。富家巨族延請名士,館於家塾,將此數十題各 撰一篇,計篇酬價,令其子弟及僮奴之俊慧者記誦 習熟,入場命題,十符八九,即以所記之文抄謄上卷, 較之風簷結搆,難易迥殊。《四書》亦然,發榜之後,此曹 便為貴人少年貌美者多得館選,天下之士靡然從 風,而本經亦可以不讀矣。予聞昔年五經之中,惟《春 秋》止記題目,然亦須兼讀《四傳》。又聞嘉靖以前,學臣 命《禮記》題,有出喪服以試士子之能記否者。百年以 來,喪服等篇皆刪去不讀,今則并《檀弓》不讀矣,書則 刪去《五子之歌》《湯誓》《盤庚》《西伯戡𥟖》《微子》《金縢》《顧命》 《康王之誥》《文侯之命》等篇,不讀《詩》,則刪去淫風變雅; 不讀《易》,則刪去《訟》《否》《剝》《遯》《明夷》《睽》《蹇》《困》《旅》等卦不讀, 止記其可以出題之篇及此數十題之文而已。讀《論》 惟取一篇,披莊不過盈尺。

隋書崔賾傳

因陋就寡,赴速邀時。

舊唐書薛謙光傳

昔人所須十年而成者,以一年畢之;昔人所待一年 而習者,以一月畢之。成於勦襲,得於假倩。卒而問其 所未讀之經,有茫然不知為何書者。故愚以為八股 之害,等於焚書,而敗壞人材,有甚於咸陽之郊,所坑 者但四百六十餘人也。請更其法,凡《四書》《五經》之文, 皆問疑義,使之以一經而通之於五經。又一經之中, 亦各有疑義,如《易》之鄭、王,《詩》之毛、鄭,《春秋》之三傳,以 及唐宋諸儒不同之說,《四書》《五經》皆依此發問。

漢人所謂《發策決科》者,正是如此。

其對者,必如朱子所云,「通貫《經》文,條舉眾說而斷以 己意。」

《宋史劉恕傳》:「舉進士,詔能講經義者別奏名,應召者 才數十人。恕以《春秋》《禮記》對,先列註疏,方引先儒異 說,末乃斷以己意,凡二十問,所對皆然。」

其所出之題,不限盛衰治亂。

《宋文鑑》載:張庭堅「自靖人自獻於先王經義」 一篇。

使人不得意擬,而其文必出於場屋之所作,則士之 通經與否,可得而知,其能文與否,亦可得而驗矣。又 不然,則姑用唐、宋賦韻之法,猶可以杜節抄剽盜之 弊。蓋題可擬而韻不可必,文之工拙,猶其所自作,必 不至以他人之文抄謄,一過而中式者矣。其表題專 出唐宋,策題兼問古今。

如《王梅溪集》中所載。

人自不得不讀《通鑑》矣。夫舉業之文,昔人所鄙斥,而 以為無益於經學者也。今猶不出於本人之手焉,何 其愈下也哉!

讀書不通五經者,必不能通一經,不當分經試士。且 如唐、宋之世,尚有以老莊諸書命題,如《卮言》《日出賦》 至相率扣殿檻乞示者。今不過五經,益以《三禮》《三傳》 亦不過九經而已。此而不習,何名為士?《宋史》:馮元授 江陰尉,時詔流內銓以明經者補學官,元自薦通五 經。謝泌笑曰:「古人治一經而至皓首,子尚少能盡通 耶?」對曰:「達者一以貫之。更問疑義,辨析無滯。」

《石林燕語》:「熙寧以前,以詩賦取士,學者無不先遍讀 五經。余見前輩雖無科名人亦多能雜舉五經。蓋自 幼學時習之,故終老不忘,自改經術。人之教子者,往 往便以一經授之,他經縱讀亦不能精。其教之者,亦 未必皆通五經,故雖經書正文,亦多遺誤。若今人問 答之間,稱其人所習為『貴經』」,自稱為「『敝經』,尤可笑也。」 科場之法,欲其難不欲其易。使更其法而予之以難, 則覬倖之人少,少一覬倖之人,則少一營求患得之 人,而士類可漸以清。抑士子之知其難也,而攻苦之 日多,多一攻苦之人,則少一群居終日、言不及義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