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661 (1700-1725).djvu/84

此页尚未校对
考證

何吏「弊之深者不抉,而牢者不破耶?」

《興定庚辰太原貢士南京狀元樓宴集題名引》

元好問

「晉北號稱多士,太平文物繁盛時,發策決科者率十 分天下之二,可謂富矣。喪亂以來,僵仆於原野,流離 於道路,計其所存,百不能一。今年預秋賦者,乃有百 人焉。從是而往,所以榮吾晉者,在吾百人而已;為吾 晉羞者,亦吾百人而已。然則為吾百人者,其何以自 處耶?將僥倖一第,以苟活妻子耶?將靳固一命,齪齪」 廉謹,死心於米鹽簿書之間,以美食大官耶?抑將為 奇士、為名臣,慨然自拔於流俗,以千載自任也?使其 欲為名臣、奇士,以千載自任,則百人之少亦未害。如 曰不然,雖充賦之多至十分天下之九,亦何貴乎十 分天下之九哉?嗚呼!往者已矣,來者未可期,所以榮 辱吾晉者,既有任其責者矣。凡我同盟,其可不勉。

《金登科記》
李世弼

「道散而有《六經》,六經散而有子史。」子史之是非,取證 於《六經》,《六經》之折中,必本諸道。道也者,通治之路,天 下之理具焉,二帝三王所傳是已。三代而上,道見於 事業,而不在於文章。三代而下,道寓於文章,而不純 於事業,故鄉舉里選,取人之事業也;射策較藝,取人 之文章也。兩漢以經術取士,六朝以薦舉得人,莫不 稽學於經傳子史焉。隋合南北,始有科舉,自是盛於 唐,增光於宋,迄於金,又合遼、宋之法而潤色之,卒不 以六藝為致治之成法。進士之目,名以鄉貢。進士者, 本周鄉舉之遺意,試之以賦義策論者,本漢射策之 遺法也。金天會改元,始設科舉,有詞賦,有經義,有同 進士,有同三傳,有同學究,凡五等。詞賦於東西兩京, 或蔚、平、顯等州,或涼庭試,試期不限定日月,試處亦 不限定州府。詞賦之初,以經、傳、子、史內出題,次又令 逐年改一經,亦許注內出題,以《書》《詩》《易》《禮》《春秋》為次, 蓋循遼舊也。至天眷三年,浙津府試迨及海陵。天德 三年,親試於二京。貞元二年,遷都於燕。自後止試於 浙津府。收遼、宋之後,正隆二年,以《五經》《三史》正文內 出題。明昌二年,改令五經子史內出題,仍與本傳。此 詞賦之大略也。經義之初,詔試真定府所放號七十 二賢榜迨,及蔚州、浙津,令《易》《書》《詩》《禮》《春秋》專治一經 內出題,蓋循宋舊例也。天德三年罷。此經義之大略 也。天眷三年,令大河已南別開舉場,謂之「南選。」貞元 二年,遷都於燕,遂合南北通試於燕。正隆二年,令每 二年一次開闢,立定程限月日,更不擇日,定以為例。 府試初分六路,次九路,後十路,此限定月日分格也。 天德二年,詔舉人鄉、府、省、御四試中第。明昌三年,罷 去御試,止三試中第,府試五人取一名,合試依大定 間例,不過五百人。後以舉人漸多,會試四「人取一名, 得者常不下八九百人,御試取奏旨」,此限定場數人 數格也。自天眷二年,浙津放第,於廣陽門西一僧寺 門上唱名,至遷都後,命宣陽門上唱名,後為定例。此 唱名之格也。明昌初,五舉終場人,直赴御試,不中者, 別作恩榜,賜同進士出身,會元、御試不中者,令榜末 安插,府元被黜者,許來舉「直赴部。」初,貞祐三年,終場 人年五十以上者,便行該恩,此該恩之格也。大定三 年,孟宗獻四元登第,特受奉直大夫,第二第三人授 儒林郎,餘皆從仕郎,後不得為例。明昌間,以及第者 多,第一甲取五六人,狀元授一十一官,第二、第三授 九官,餘皆授三官,此授官之法也。進士第一任丞、簿、 軍防判,第「二任縣令」,此除授之格也。近披閱金國登 科,顯官陞相,位及各卿士大夫,間見迭出,代不乏人, 所以翼贊百年。如大定、明昌五十餘載,朝野閑暇,時 和歲豐,則輔相左右,所益居多,科舉亦無負於國家 矣。是知科舉豈徒習其言說,誦其句讀,摛章繪句而 已哉?篆刻雕蟲而已哉!固將率性修道,以人文化成 天下,上則安富尊榮,下則孝悌忠信,而建萬世之長 策。科舉之功,不其大乎?國家所以稽古重道者,以《六 經》載道,所以重科舉也。後世所以重科舉者,以維持 《六經》,能傳帝王之道也。科舉之功,不其大耶?庚子歲 季秋朔日,東原李世弼序。

《行科舉詔》皇慶二年十一月
元·程鉅夫

「惟我祖宗以神武定天下,世祖皇帝設官分職,徵用 儒雅,崇學校為育才之地,議科舉為取士之方,規模 宏遠矣。朕以眇躬,獲承丕祚,繼志述事,祖訓是式。若 稽三代以來,取士各有科目,要其本末,舉人宜以德 行為首,試藝則以經術為先,詞章次之。浮華過實,朕 所不取。爰命中書,參酌古今,定其條制。其以皇慶三 年八月天下郡縣,興其賢者能者,充賦有司次年三 月會試京師中選者,朕將親策焉。」於戲!經明行修,庶 得真儒之用;風移俗易,益臻至治之隆。

《請科舉用經史奏》
王惲

貢舉人材,肇自唐虞,而法備於周。漢興,「乃用孝廉、秀 才等科,策以經術時務,以州郡大小,限其歲貢之數, 以賞罰責長吏,極其人材之精,猶古貢士法也。」歷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