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人,九經諸科百八十人。是歲貢舉人集闕下萬四 千五百餘人。」陳恕知貢舉,所取士甚少,諸州舉送官 被黜責者甚眾。
景德元年試李慶孫十賦
按《宋史真宗本紀》。不載。 按《玉海》。景德元年八月十 五日。李慶孫自陳日。能為十賦。雖成文而荒淺。帝猶 獎其敏而擢之。
景德二年,御試禮部貢舉人及河北舉人。
按《宋史真宗本紀》:「二年三月甲寅,御試禮部貢舉人。 夏四月,賜進士李迪等瓊林宴。五月庚申,御試河北 舉人。」
按《文獻通考》:「景德二年親試舉人,得李迪等二百四 十餘人,特奏一百餘人,諸科五百餘人,諸科特奏七 十餘人。」
景德三年。九月丙辰。御試賢良方正直言極諫科 按《宋史真宗本紀》云云。
景德四年閏月壬申,御試制科舉人。冬十月,頒《考試 進士新格》。
按《宋史真宗本紀》云云。 按《選舉志》。四年又定親試 進士條例。凡策士即殿兩廡。張列几席。標姓名其上。 先一日表其次序。揭示闕外。翌旦拜闕下。乃入就席。 試卷。內臣收之。付編排官。去其卷首鄉貫狀。別以字 號第之。付彌封官謄寫校勘。用御書院印付考官。定 等畢。復彌封送覆考官。再定等。編排官閱其同異。未 同「者再考之,如復不同,即以相附近者為定,始取鄉 貫狀」字號合之,即第其姓名、差次并試卷以聞。其考 第之制凡五等:「學識優長、詞理精純為第一;才思該 通、文理周率,為第二;文理俱通為第三;文理中平為 第四;文理疏淺為第五。」然後臨軒唱第,上二等曰及 第,三等曰出身,四等、五等曰同出身。餘如貢院舊制。 按《玉海》,景德四年閏五月四日,中書門下言:「考試應 制科陳絳等文論,陳絳、夏竦、史良三人,詞理稍優,可 預召試。」上謂輔臣曰:「比設此科,欲求才識。若但考文 藝,則積學者方能中選。苟有濟世之才,安得而知?朕 以為六經之旨,聖人用心,固與子史異矣。今策問宜 有經義,參之時務。」王旦曰:「文風丕變,由陛下道化。」因 命兩制各上策問而擇用之。閏五月壬申,崇政殿試 陳絳、史良、夏竦,絳、竦入等。
大中祥符元年夏四月壬寅御試禮部貢舉人
按:《宋史真宗本紀》云云。
大中祥符二年,御試服勤詞學、經明行修舉人 按《宋史真宗本紀》,大中祥符二年六月庚戌,御試東 封路服勤詞學、經明行修貢舉梁固等九十二人。 按《玉海》,二年四月辛卯,詔國子監舉十人。五月己巳, 試於武成王廟。六月二十七日庚戌,崇政殿試服勤 詞學、經明行修舉人,始命以進士程式為五等。辛亥, 賜梁固等三十一人第。
大中祥符四年,御試汾陰路舉人。
按:《宋史真宗本紀》:「四年十一月丙子,御試服勤詞學、 經明行修貢舉人。」
按,《文獻通考》:「四年親試汾陰路服勤詞學,經明行修, 賜進士張師德以下三十一人。」
大中祥符五年三月己丑,御試禮部舉人。
按:《宋史真宗本紀》云云。
大中祥符七年九月戊戌,御試「服勤詞學、經明行修 舉人。」
按:《宋史真宗本紀》云云。
按《玉海》:「七年御景福殿試,得張觀等二十一人。 大中祥符八年三月壬寅,御試禮部貢舉人。」
按:《宋史真宗本紀》云云。
天禧三年御試舉人郭禎以冒喪殿舉
按:《宋史真宗本紀》:天禧三年「春正月癸亥,貢舉人郭 禎等見崇政殿。禎冒喪赴舉,命典謁詰之,即引咎殿 三舉。三月丙寅,御試禮部貢舉人。」
天禧四年。六月壬寅。御試禮部奏名舉人九十三人 按《宋史真宗本紀》云云。
仁宗天聖二年召對舉人於崇政殿
按《宋史仁宗本紀》:「天聖二年三月,賜禮部奏名進士 諸科及第出身四百八十五人。」
按《玉海》:天聖二年三月十九日「乙巳,御崇政殿召對, 賜宋祁等第。」
天聖五年,始御殿試進士。
按《宋史仁宗本紀》:「五年三月戊申,賜禮部奏名進士 諸科及第出身一千七十六人。」
按:《玉海》:「天聖五年二月二十日,始御殿試進士,得王 堯臣已下三百七十七人。」
天聖八年,賜「貢舉人出身,御試拔萃舉人。」
按《宋史仁宗本紀》,「八年三月,賜禮部奏名進士諸科 及第出身八百二十二人。六月乙巳,親試書判拔萃 科。秋七月丙子,策制舉人。」
按《玉海》:「天聖八年正月二十六日,余靖等二十四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