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德、樂語。樂師則教以小舞。大胥則致諸子合舞、合 聲,小胥則徵令學士而比之觥,其不敬者,撻其怠慢 者。」若是,則成周國子之教尤詳於虞矣。然分而為二 者,蓋師氏、保氏教國子之在宿衛者,《大司樂》、樂師等 官教國子之在學校者,隨其所在而皆有教焉。至如 《夏官》之屬,有諸子者,掌國子之倅,使之修德學道,春 合諸學,秋合諸射,以考其藝而進退之,是亦國子之 教,何以在《夏官》之列?蓋所謂國子者,王子群后之太 子、卿大夫元士之適子,諸子所掌,乃國子之倅倅貳 也。既非師氏宿衛之貴游,又非大胥學士之版籍,故 使諸子教之,《燕義》所謂「庶子」是也。教國子而不遺庶 子,見成周教胄之法為尤詳。今觀《師氏》曰「三德而不 曰六德,曰三行而不」曰六行。《保氏》既教以六藝,又加 以六儀,與《司徒》三物不同。以其貴游子弟與六卿之 民異,故其節目有詳略之殊,然其為教則一也。又觀 《大司樂》曰「教樂德」,曰「教樂」,《語》曰「教樂舞」,雖其為名不 同,然皆德行道藝中物也。教以樂者,以樂之感人也 深,其化人也易。此與虞之「典樂教胄子」,《王制》之「樂正 教適子」者同意也。然教國子皆曰教,而《保氏》獨曰「養 國子以道。」道也者,又非口舌之所能喻也。以之養其 心,則三者之教始可得而施焉。此又與《司徒》言「鄉三 物教民而不言道」同意也。不惟是爾,《師氏》曰:「掌國中 失之事,以教國子。中者教之以為法;失者教之以為 戒。」如此則達之於政事,然後可以涖臨政矣。周人之 於國子,其教之也詳,其責之也深,其養之也至,則其 任之也重。蓋以公卿大夫之子,席父兄之寵,豢宮閫 之安,未離襁褓,已列縉紳,不限才愚,概居祿位。恬恃 世祿,則鮮克由禮,不學牆面,則涖事惟煩。苟無教養 之素,以變化其氣質而保護其德性,將何以責其有 中和孝友之行,有興道諷誦之文,動容未必中乎禮, 節奏未必比於樂。異時涖官臨民,而欲授之以政,使 之皆達,其可得乎?此周人所以詳於教國子也。當成 王時,魯公之子伯禽、衛康叔之子牟、齊太公之子伋 皆事成王,他日皆為顯諸侯,此非國子之驗也歟?抑 嘗攷之《文王世子》曰:「師也者,教之以事而喻諸德者 也;保也者」,謹其身而輔翼之而歸諸道者也。此二者, 尤世子所賴以成德者也。今師保氏自詔王媺諫、王 惡之外,惟及國子而不及世子。鄭康成乃曰:「國子,公 卿大夫之子弟,師氏教之,而世子亦齒焉。」舉君臣、父 子長幼之道,鄭氏毋亦因《禮記》之說而為是言歟?古 人必使世子齒於學者,欲使之知所齒遜也。今《周禮》 不言世子齒於司樂,成均之學,惟曰「合國之子弟教 焉」;又不言世子齒于師保,行藝之教,惟曰「國之貴游 子弟學焉」,何以知其世子亦齒也?愚案:《文王世子》,周 公之相成王,以為世子,則無為也,故抗世子法於伯 禽,使之與成王居,欲令成王知君臣父子長幼之義。 然則師保等官不言教世子之法,意者亦抗世子法 於國子,使之與世子居,乃其所以為教歟?又案《夏官》 諸子,「國有大事,則率國子而致於太子,唯所用之。」是 國子之於世子,蓋相與周旋者也。況周人所以共養 世子者,固與王后同其禮。然獨膳夫之正膳不會,如 庖人、酒正、外府、司裘等官只曰「維王及后不會」,則是 世子之膳、禽、飲、酒、裘服皆會矣。其所以遏嗜慾而防 縱侈者,又素有道也。周人之教世子,初豈一日之積 哉?自漢以來,設官訓儲,如師傅、家令之屬,職非不備, 至於國子之教,缺然不聞。是以子弟率多驕傲,職此 之由。求其所以訓儲者,非學術數則通賓客爾。周人 「師喻以德,保訓以道」之意安在哉?至唐,有師傅,有諭 德,有侍讀,太子之官屬備矣,有祭酒,有司業,有監丞, 國子之學官備矣。然太子自太子,國子自國子,一傅 而眾咻,一暴而十寒,其於養成儲德,未聞有補也。曾 不思「古人以大樂正造士」,而王之太子、群后之元子、 卿大夫、元士之適子與夫國之俊選者皆造焉。今日 之與國子相遜者,異日將君我也;今日之與世子相 齒者,異日將臣我也。則其相與周旋,相與揖讓,其見 聞移養之助甚弘矣。愚故曰:「欲教世子,當自教國子 始。」
大學衍義補
《太學生論》
漢武帝時,太常孔臧等議請「太常博士置弟子,復其 身,擇民年十八以上,儀狀端正者,補博士弟子。郡國 縣道邑有好文學,敬長上,肅政教,順鄉里,出入不悖 所聞者,令二千石謹察可者,當與計偕詣太常,得受 業如弟子。一歲皆輒試,能通一藝以上,補文學掌故 缺。其高第可以為郎中者,太常籍奏。即有秀才異等, 輒以名聞。」
臣按:此太學生入仕之始。夫自漢置博士弟子試,通一藝者補以官,其後唐人有學館生徒之設,宋人有三舍之制,今世歲貢生員,禮部奏于奉天門下,試中送國子監肄業,循資送吏部選用。本朝入仕之途,科目之外惟此為重,亦多得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