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668 (1700-1725).djvu/114

此页尚未校对

以文學侍從不出禁門,而進宅端揆,任天下之重者。 元人王惲云:「唐制,選京官有才識者,除都督、刺史,皆 歷陞侍郎、尚書,兼詹事學士。又如張顯宗,由翰林歷 陞祭酒,出為布政;郭濟歷任春坊,復陞知府;王珣由 檢討陞大理寺丞,巡撫貴州;歐陽謙由御史改編修, 復陞郎中;徐旭由御史陞郎中,祭酒復改修撰;羅汝 敬由侍讀改御史。是皆惟才所宜,不」拘內外出入。所 以得人。

給事中、御史皆有言責。上而君身朝政缺失,下而臣 僚是非邪正,皆唯其所言是聽。使非其人,人主誤聽 其言,則聰明惑亂,是非邪正不明,誤事不小;不聽其 言,又為拒諫取謗天下。至於御史,又有巡按,激濁揚 清,除奸革弊之責,所係一方,利害尤重,故自古慎重 此官。我祖宗朝,如王翱由寺正,甄庸由知府左遷,陳 祚由參議,康慶由知州落職,皆復陞御史;虞翔、王鐸、 年富由教職,冀凱由州判官,皆陞給事中。又如丁璿 由主事、馬守中由同知陞御史;徐旭由御史陞侍郎, 復改翰林;歐陽謙由御史入翰林,復陞郎中。是皆唯 才所宜,不限資格,所以得人。而又拔其尤者,超擢侍 郎、僉都御史等官,所以肯盡其職。且人必加考察,使 偏私浮偽者不得混於其中。陞僉都十分資淺者陞 署職,令其領敕一般行事。其有在邊不諳軍旅而善 理民事者,改任腹裡,不為貶抑。年深勞著者,就彼僉 都陞副都,副都陞右都,常管此方。十分年深勞著者, 就陞部院掌印。如正統、天順年間,金濂年富,皆自副 都陞戶部尚書。

府尹及布政使稱職,留以久任遷陞。侍郎并坐堂。副 都御史,如天順年間刑部尚書陸瑜、禮部尚書蕭暄, 皆由布政徑陞。

「翰林院、春坊、詹事府等官,以備顧問,侍講讀,草制誥, 修史牒,最為清要之職。」唐、宋以來,多重此官,以備卿 輔之選。然多選外官才學過人者試任。雖取中狀元, 亦令試歷民事,方纔取入翰林。國初多用徵聘隱逸 之士。永樂、宣德、正統以來,如楊士奇、張洪由王府審 理教授,黃淮、劉鉉、張益由中書舍人,鄒濟、陳仲完由 「教職,儲懋、王洪、陳山由給事中,劉球、李時勉、陳敬宗 由主事,胡儼由知縣,蔣驥由行人,于敬由御史,各陞 翰林、詹事、春坊等職。又如張英由教職薦陞給事中, 復進中允;郭璡由參政,李賢由主事,薛瑄由御史、都 督、刺史,有政績者除京官,使出入常均,永為定式。」又 云:「漢制由郎官而出宰百里,由郡守」而入為三公。 宋制初改,官人必作令,謂之「須入。」除殿試上三名,南 省元外,並作邑。其後雖宰相子殿試甲科,無不宰邑 者。

胡端敏世寧曰:「內閣缺不當專於翰詹、吏禮,當斟酌 先朝閣臣李賢等故事,於六部尚書、左右都御史,簡 其公忠體國、知人、能練達國體諸事者推補。部尚書 都御史缺,宜於內部侍郎,於外督撫、副都御史,簡其 人才望懋著者補之。則心膂股肱,得人任職,而天工 時亮矣。」

六部侍郎,副都御史,在外總制、總督等缺,宜於大理 寺卿坐堂;僉都御史,府尹,詹事、學士並在外各處巡 撫、巡視,南京管糧副僉都御史,十三布政司,左右布 政使,共四十餘人內推補。

知「府、知州、知縣,於民尤親,於治體尤重。宜略倣《唐內 外均調》之法,不歷刺史、郡守,不得侍郎、列卿;不歷縣 令,不得任臺郎、給舍;進士出身,不得選州郡正官;京 官外補,不得徑陞參政、副使。參政、副使缺,惟推訪知 府、知州、知縣久任卓異者當之。」

《管志道疏》曰:「正統中劉永清,翰林院侍讀也,以才堪 繁劇,擢為廣東左布政。景泰中徐有貞,春坊左諭德 也,以智能治河,擢為僉都御史。而嘉靖中歐陽德則 以知州而累遷禮部尚書。魏校則以副使而召為國 子監祭酒,蓋由內外通融也。近乃專以內閣及禮部、 詹事府、國子監堂上清秩為遷轉翰林官之地,別衙」 門不得與焉。即有自翰林出為方面者,亦以備考察 之遺,與左遷無異矣。又如宣德中,初設巡撫官,則郎 趙倫、員外郎吳政、長史周忱等,與御史于謙同擢為 各部侍郎。弘治中,大理寺丞缺,鄒魯以御史謀陞,而 吏部竟從何喬新之薦,以郎中魏申補之,蓋猶擇人 不擇官也。近乃專以都給事中與文選司郎占「提督 四譯館及謄黃通政」之缺,以監察御史占大理寺丞 之缺。其餘雖德若顏、閔,才如張、葛,弗與矣。

韓尚書邦奇曰:「官不久任,雖欲言治,皆苟而已。百弊 皆生於不久任,百利皆生於久任,非可以言說盡也, 不必上考古制。我高皇之法,三年一考,六年二考,九 年三考,然後考功司付文選司,因其考語之高下,或 平除,或陞一級,或陞二級,間有緊急用人,功業顯著 者,六年以後亦得超陞。若不再考而陞者,考功必詰」 之文選,何所憑據而知其賢乎?弘治以前,皆遵行之。 舊事:按察司官,惟按察陞布政副僉,鮮有陞布政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