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668 (1700-1725).djvu/115

此页尚未校对

者,惟風力不著之人間以陞之。副使李隆陞參政,見 邸報,泣曰:「我何負於其職而陞此官乎?」遂致仕去。布 政司官,亦鮮陞按察司者。至正德中,祇因躁進無恥 之士干求權倖而圖速化,吏部以其年資尚淺,無可 奈何,或以僉事陞參議,或以參議陞副使,而祖宗成 法壞矣。

張文忠《居正疏》云:「各衙門佐貳官,須量其才器之所 宜者授之,平居則使之講究職業,贊佐長官,如長官 有缺,即以佐貳代之,不必另索。其屬官有諳練政事, 盡心官守者,九年任滿,亦照吏部陞授。京職高者,即 轉本衙門堂上官,小九卿堂上官階級相同者,不必 更加調補。各處巡撫官,果於地方相宜久者,或就彼」 加秩,不必又遷他省布、按二司官。如參議久者即可 陞參政,僉事久者即可陞副使,不必為小轉之法。互 遷數易,以滋勞擾。如此則人有專職,事可責成,而人 才亦不患其缺乏矣。

蘇州知府況鍾、吉安知府陳本深,兩處部民請留,加 正三品,仍管府事。陝西寧州知州劉綱為州守三十 二年,每考績皆以州民奏留。仁宗特賜璽書褒異,加 四品章服。

吏部自「永樂改元至天順丁丑,上能推誠,下無逸口」, 蓋五十六年,僅蹇、郭、王三尚書耳。自弘治丙辰至嘉 靖辛亥,亦五十六年,凡易二十八人。此後更如傳舍。 銓部如此,他可知已。

國之大僚,政事繫焉,會推不可不審也。每遇缺員,先 一日移會大九卿、掌科、掌道集於闕東,九卿東西立 科道北向立,選司致詞,推某缺,遞一空冊於冢宰。冢 宰云:「推某正、某陪」,各畫題,而本不列名,此舊例也。吏 科給事中翁信祥云:「大僚之有會推,蓋冢宰不獨受 其權,博謀以示公。若冢宰舉手而聽,則所司何事?」 詞林陞用,原非一格。如「都給事夏言為侍講學士,左 僉事司馬恂陞洗馬,呂懷改春坊司直,給事金幼孜 改檢討,御史王子沂為左司直,徐敬、陳灝、劉子春、周 幹、韓守善俱陞中允,王大任、姜儆陞侍讀學士,陳叔 綱、邵宏譽陞修撰,歐陽兼改編修,吏部主事李賢、唐 順之、戶主程倫、兵主虞準、陳節之俱改」編修;禮主劉 球、兵主劉鉉陞侍讀,工主王一宏改修撰,中書舍人 芮善、姚友直陞洗馬,王淮陞修撰,朱孔暘陞編修,行 人右司副張洪陞修撰,蔣驥、沈伯咸改檢討。苟有真 見,特疏陞改,用人之端也。

倪鴻寶元璐《考選議》云:「考選一事,請自吏部先以治 行考定科道部司等員,其於科道但擬懸銜,部司照 常銓次具題。得旨,則以所定科道人數送閣考選,館 員自都司而下,不得參預。凡與試者,悉為治行之。尤 在內閣即可一意行文,不必分心采望,其高下名次, 以文而定,而後授官,編簡仍準官評。如原擬給事者」, 則授編修。原擬御史者,則授「檢討。」拔科道之尤為館 員,既可尊文學於政事之上,定編簡之次。以部議,仍 是升器識於文藝之先。

何良俊言:「考選科道,當於各部署主事中推舉,不當 徑用新行取之人。以推知取到者,分置各部任事後, 選其有風力者任科道。」

胡氏《致堂》云:「祖宗時,充臺諫之選者,皆天下望士,必 其踐更已久,無所不知,故能有補後世。乃以新進為 之,宜其觀望喋喋而莫可遏也。」又司馬溫公言:「『凡擇 言事官,當以三事為先:第一不愛富貴,次則重惜名 節,次則曉知治體』。此乃名言。」

洪熙己未,諭尚書蹇義:「御史耳目之官,惟老成識治 體者可任。」又曰:「都御史十三道之表,如廉清公正御 史,雖間有不才,亦當畏憚。今之不才者無畏憚矣。其 咨訪可任都御史者。」

趙太宰南星言:「可以救民者,莫過於巡撫,而此官甚 不易作。必德望威稜,能使貪污解綬而後可耳。其次 則知府最急。知府賢,則州縣官不敢害民。二者官有 大小,皆宜選擇,破格而用之,久任而優擢之可也。 翰林陞轉論資,科論俸,道論差,吏部論選,大約以六 選為準。科道、吏部年例,六年以上陞參政,五年以上 陞」副使,四年以上陞參議,三年以上陞知府、僉事。內 外陞科,每年二人,道四人,吏部一人,科與吏部。又有 以大計勞陞者,御史以兩畿學差滿陞者。內外陞原 徑從部定,移取非例也。

吏部司官雖論省,然亦有不盡拘者。如萬曆中呂坤、 黃克念皆寧陵人,而同時司汝霖、傅作雨皆江陵人, 而同時趙忠毅於江西用吳羽文、鄒維璉,雖人有煩 言,趙不之顧。

吏部以觀政進士,而即補本部司官者。李公言時,郭 公璡為太宰,見《嘉禾》詩曰:「此臺器也。」即補驗封司主 事。談公論觀政時,王公翱為太宰,一見即曰:「南人中 乃有此誠實之人」,即補驗封司主事。夫吏部方欲破 格用天下之才,而於本衙門司官,顧不當破格乎? 各部司官外陞,皆有定俸,九年大參,七年憲副,五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