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668 (1700-1725).djvu/54

此页尚未校对

倉庫吏之後也。其二千石長吏亦安官樂職,然後上 下相望,莫有苟且之意。其後稍稍變易,公卿以下,傳 相促急,又數改更政事,司隸部刺史察過悉劾,發揚 陰私。吏或居官數月而退,送故迎新,交錯道路。中材 苟容求全,下材懷危內顧,一切營私者多。二千石益 輕賤,吏民慢易,或持其微過,增加成辠,言於司隸刺 史,或至上書章下。眾庶知其易危,稍失意則有離叛 之心。前山陽亡徒作亂,吏士臨難,莫肯仗節死義,以 守、相威權素奪,莫為使也。成帝悔之,下詔書,二千石 不為縱遣。使者賜金,厚慰其意,誠以為「國家」有急,取 辦於二千石,尊重難危,乃能使下。孝宣皇帝愛其長 民良吏,有章劾留中。會赦一解,尚書希下章為煩擾。 其《章》下百姓證驗無實,告者多逮死獄中,章文必有 「敢告」之字乃下。惟陛下留神於擇賢,記善忘過,二千 石部刺史、三輔縣令有材任職者,人情不能無過,宜 可闊略,令盡力者有所勸。此「方今急務,國家之利也。」 因薦儒者公孫光、滿昌及能吏蕭咸、薛脩等,皆故二 千石,有名稱,天子納而用之。大抵漢時未立資格,而 資格甚嚴,若郡縣守相之高第者然後為二千石;二 千石之有治行者然後為九卿;九卿之稱職者然後 為御史大夫;至於丞相,則非御史大夫之任職者不 遷。此其大者之有常格也。「博士高第者為尚書,次者 為御史,否則以次補。諸太學博士弟子,二歲通一藝 以上,補文學掌故;其高第為郎中、文學掌故,郡屬備 員。」此其小者之有常格也。諸官初除,必先試守,試守 一歲,然後為真,則稱號有常格矣。有市籍者不得為 官入財,為官者不得名職,則流品有常格矣。然其「間 遷轉,惟上所命,初不以品秩高下為升降,故士亦俯 首聽命,而莫敢有所請。如張釋之十年不得調,揚雄 三世不徙官,至有為太僕。」立功自高至文,而猶未離 乎舊職,則何其淹滯若此也!若賈誼「超遷,歲中至大 中大夫;公孫弘徒步數年至宰相封侯;王仲翁大將 軍長史,三歲至光祿大夫」,又何其「遷之甚速也?」彼其 黜陟進退雖未必皆當乎賢否,而其用舍一出於上, 固未始有資格之拘也。用人惟視才績,而等級次第 亦自有品節存乎其間。其以明經文學進者,則多除 博士或大夫、侍中,如嚴助、朱買臣、疏廣、平當之徒是 也;其以勇猛材武進者,則多除太僕或中郎將驂乘, 如夏侯英、公孫賀、衛綰之徒是也。張湯以律法進退, 則先以法官處之,始為內史,後為廷慰,皆法官也。黃 霸以入粟補官,則先以財賦處之,始為卒吏,後為均 輸,皆掌財也。雖其始有分別,而積功累勳,無不可任, 固未始有《流品之格》也。第至於大臣不職,去之可也, 收其印綬可也,亦何至左遷他官以奪之哉?孔光免 丞「相為博山侯,久之,復為光祿大夫,位次丞相,月餘 為御史大夫,未幾,復為丞相,以至韓安國、蕭望之、翟 方進之徒,皆以御史大夫為他官。彼嘗執天子之政 矣,嘗正百官而統其權矣,今一旦降尊就卑,使之與 僚佐比肩而治事,豈所以待大臣哉?武帝始用儒者 為宰相,革去軍功刀筆之選,誠一代之」良法矣。而其 後亦惟意所用,不專用儒生。汲黯謂「刀筆吏不可為 公卿」,蓋有激而云。然終漢之世,清濁混淆,上下無別, 以宦官典領尚書,以儒術直祕閣,尚書郎掌代王言, 而以令史久次補之,宜乎丁邯恥以孝廉而為郎也。 使其陞遷上至公卿,而有限法,則雖流品不分,何害 哉?後漢光武改常侍曹尚書為吏曹尚書。其時選舉 於郡國屬功曹,於公府屬東西曹,於天臺屬吏曹,亦 曰選部,而尚書令總之。尚書之重始此。其所進用,以 歲月先後為之次。時帝以二千石,長吏多不勝任,有 纖過即見斥逐,交易紛擾,百姓不寧。朱浮因《日食疏》 曰:「堯舜之盛,猶加三考;大漢之興,亦累功效。吏皆積 久養老於官,至名子孫,因為姓氏。」當時吏職,豈能悉 理,論議之徒,豈不諠譁?蓋以為天地之功不可倉卒, 艱難之業當累日也。而間者守宰數見換易,人不自 保,各懷顧望,無自安之心。有司或因睚眥,以騁私怨, 苟求長短,求媚上意。二千石及長吏迫於舉劾,懼於 刺譏,故爭飾詐偽,以希虛譽。斯皆群陽騷動,「日月失 行之應。夫物暴長者必夭折,功卒成者必亟壞,如摧 長久之業而造速成之功,非國家之福也。天下非一 時之用,海內非一旦之功,願游意於經年之外,望化 於一世之後,天下幸甚。」帝下其議,群臣多同於浮。自 是牧守代易頗簡焉。又制,凡郡國守相,視事未滿歲, 不得察焉,以未久不辨知也。十二年,詔舊制,光祿勳 舉三署郎,以功高久次、才德尤異者為茂才四行。明 帝永光元年,命司隸校尉、部刺史歲上墨綬,長吏視 事三歲以上,理狀尤異者,各一人,與計偕上。至章帝 時,貢舉率非次,尚閥閱,而所徵舉皆特拜,不復簡試, 故守職者益懈,而吏事濅疏。韋彪諫曰:「天下樞要在 於《尚書》,而間者多從郎官,超升此位。雖曉習文法,長 於應對,然察察小慧,類無大能。宜簡州宰素有名者, 專心向公,奉職周密。」往時楚獄大起,故置令史,以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