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671 (1700-1725).djvu/42

此页尚未校对

二人。

江南諸道行御史臺,設官品秩同內臺。至元十四年, 始置江南行御史臺於揚州,尋徙杭州,又徙江州。二 十三年,遷於建康,以監臨東南諸省,統制各道憲司, 而總諸內臺。初置大夫、中丞、侍御史、治書侍御史各 一員,統淮東、淮西、湖北、淛東、淛西、江東、江西、湖南八 道提刑按察司。十五年,增江南、湖北、嶺南、廣西、福建、 廣東三道。二十三年,以淮東、淮西、山南三道撥隸內 臺。三十年,增海北、海南一道。大德元年,定為「江南諸 道行御史臺」,設官九員,以監江、淛、江西、湖廣三省,統 江東、江西、淛東、淛西、湖南、湖北、廣東、廣西、福建、海南 十道。大夫一員,中丞二員,侍御史二員,治書侍御史 二員,經歷一員,都事二員,照磨一員,架閣庫管勾一 員,承發管勾兼獄丞一員,令史一十六人,譯史四人, 回回掾史、通事、知印各二人,宣使十人,典吏、庫子、臺 醫各有差。

察院,品秩如內察院。至元十四年,置監察御史十員。 二十三年,增蒙古御史十四員,書吏十四人,又增漢 人御史四員,書吏四人。後定置御史二十八員,書吏 二十八人。

陝西諸道行御史臺,設官品秩同內臺。至元二十七 年,始置雲南諸路行御史臺,官止四員。大德元年,移 雲南行臺於京兆,為陝西行臺,而雲南改立廉訪司。 延祐元年罷。二年復立,統漢中、隴北、四川、雲南四道。 定置大夫一員、御史中丞二員、侍御史二員、治書侍 御史二員、經歷一員、都事二員、照磨一員、架閣庫管 勾一員,承發司管勾兼獄丞一員,掾史一十二人,蒙 古必闍赤二人,回回掾史一人,通事二人,知印一人, 宣使十人,典吏五人,庫子二人。

察院,品秩同內察院。監察御史二十員,書吏二十人。 肅政廉訪司。國初,立提刑按察司四道:曰山東東西 道,曰河東陝西道,曰山北東西道,曰河北河南道。至 元六年,以提刑按察司兼勸農事。八年,置河東山西 道,陝西四川道。十二年,分置燕南河北道。十三年,以 省併衙門,罷按察司。十四年,復置,增立八道:曰江北 「淮東道,曰淮西江北道,曰山南江北道,曰浙東海右 道,曰江南浙西道,曰江東建康道,曰江西湖東道,曰 嶺北湖南道。」十五年,復增三道:曰江南湖北道,曰嶺 南廣西道,曰福建廣東道。十九年,增西蜀四川道。二 十年,增海北廣東道,改福建廣東道曰福建閩海道, 以雲南七路置雲南道,以女直之地置海西遼東道。 二十三年,以淮東、淮西、山南三道,撥隸內臺。二十四 年,增河西隴右道。是年,罷雲南道。二十五年,罷海西、 遼東。二十七年,以雲南按察司所治,立雲南行御史 臺。二十八年,改按察司曰「肅政廉訪司。」大德元年,徙 雲南行臺於陝西,復立雲南道。三十年,增海北海南 道。其後遂定為二十二道,每道廉訪使二員,正三品; 副使二員,正四品;僉事四員,兩廣、海南止二員,正五 品;經歷一員,從七品;知事一員,正八品;照磨兼管勾 一員,正九品;書吏十六人,譯史、通事各一人,奏差五 人,典吏二人。

內道八,隸御史臺。

山東東西道,濟南路置司。

河東山西道,冀寧路置司。

燕南河北道,真定路置司。

江北河南道,汴梁路置司。

山南江北道,中興路置司。

淮西江北道,廬州路置司。

江北淮東道,揚州路置司。

山北遼東道,大寧路置司。

江南十道,隸江南行臺。

江東建康道,寧國路置司。

江西湖東道,龍興路置司。

江南浙西道,杭州路置司。

浙東海右道,婺州路置司。

江南湖北道,武昌路置司。

嶺北湖南道,天臨路置司。

嶺南廣西道,靜江路置司。

海北廣東道,廣州路置司。

海北海南道,雷州路置司。

福建閩海道,福州路置司。

陝西四道,隸陝西行臺。

陝西漢中道,鳳翔府置司。

河西隴北道,甘州路置司。

西蜀四川道,成都路置司。

雲南諸路道,「中慶路置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