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672 (1700-1725).djvu/109

此页尚未校对

《石林燕語》:「殿廬幕次,三省官為一幕,樞密院為一幕, 兩省官為一幕,尚書省官為一幕,御史臺為一幕。中 司則獨設椅子,坐於隔門之內,惟翰林學士與知開 封府同幕。蓋舊制,知府常以翰林學士兼故也。」始,樞 密院與中書門下同一幕,趙中令末年,太祖惡其專, 而樞密使李崇矩乃其子婦之父,故特命拆之。 宋祁《筆記》:「近世授觀察使者,不帶金魚袋。初,名臣錢 若水拜觀察使,佩魚自若,人皆疑而問之。若水」勌於 酬辯,錄《唐故事》一番在袖中,人問者輒示之。

《燕翼貽謀錄》:「應伎術官不得與士大夫齒」,賤之也。至 道二年正月,申嚴其禁,雖見任京朝,遇慶澤只加勳 階,不得擬常參官。此與書學、畫學、算學、律學並列於 文武兩學者異矣。

《宋史王化基傳》:化基權御史中丞,獻澄清略言時事 有五,其一復尚書省曰:「國家立制,動必法天。尚書省 尚應元象,對臨紫垣,故六卿擬喉舌之官,郎吏應星 辰之位。斯實乾文昭著,故事具明。方今省署,名實未 稱。夫三司使額,乃近代權制,判官、推官、勾院、開拆、磨 勘、憑由、理欠、孔目、勾押、前後行,皆州郡吏局之名。請 廢三司,止於尚書省設六尚書,分掌其事,廢判官、推 官,設郎官,分掌二十四司及左右司公事,使一人掌 一司,廢孔目,勾押前後行為都事、主事、令史,廢勾院, 開折磨勘、憑由、理欠等司歸比部及左右。如此即事 益精詳,且盡去州郡吏局之名也。六卿如闕,即選名 品相近、有才望者權之;郎官如闕,則於兩省、三院選 名幹有清望者,依資除之。其二十四司公事,若繁簡 不同,望下本省府屬,參酌其類,均而行之。」

《孫何傳》:「何為右司諫,咸平二年,舉入閤故事,何次當 待制,獻疏曰:『六卿分職,邦家之大柄也。有吏部辨考 績而育人材,有兵部簡車徒而治戎備,有戶部正版 圖而阜貨財,有刑部謹紀律而誅暴強,有禮部祀神 祗而選賢俊,有工部繕宮室而修隄防,六職舉而天 下之事備矣。故周之會府,漢之尚書,立庶政之根本, 提百司之綱紀,令、僕率其屬,丞、郎分其行,二十四司 粲焉星拱;郎中、員外判其曹,主事、令史承其事,四海 九州之大,若網在綱』。」唐之盛時,亦不聞別分利權刱 使額而軍須取足。及元宗侈心既萌,召發既廣,租調 不充。於是蕭景、楊釗始以地官判度支,而宇文融為 租調地稅使,始開利孔以搆禍階。至「於肅、代,則有司 之職盡廢,而言利之臣攘臂於其間矣。於是叛亂相 仍,經費不充,迫於軍期,切於國計,用救當時之急,卒 以權宜裁之,五代短促,曾莫是思。今國家三聖相仍, 五兵不試,太平之業,垂統立制,在此時也。所宜三部 使額,還之六卿,慎擇戶部尚書一人,專掌鹽鐵使事, 俾金部郎中、員外郎判之;又擇本行侍郎二人分掌 度支、戶部使事,各以本曹郎中、員外郎分判之,則三 使洎判官,雖省,猶不省也。仍命左右司郎中、員外總 知帳目,分勾稽違。職守有常,規程既定,則進無掊克 之慮,退有詳練之名,《周官》《唐式》,可以復矣。茲事非艱, 在陛下行之爾。」俄權戶部判官,出為京東轉運副使, 又獻疏「請擇州縣守宰,省三司冗員,遴選法官,增秩 益俸。」未幾,徙兩浙轉運使。

《楊億傳》:「景德初,億以家貧乞典郡江左,詔令知通進 銀臺司,兼門下封駁事。時以吏部銓主事前宜黃簿 王太沖為大理評事,億以丞吏之賤,不宜任清秩,即 封詔還。未幾,太沖補外,俄判史館。」

《丁晉公談錄》:「今之朝廷儒臣,多不知典故,亦須記之。 只如左右揆為百僚師長,守此官居中書可矣。若在 班列,不可久居,亦由御史大夫,一百二十日須大拜 耳。是故朝廷將有爰立之命,即除之,只如御史中丞、 諫議大夫正授即便當給事中,三年轉工部侍郎;工 侍授便當刑部侍郎,轉兵部侍郎。只如尚書左右丞 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即不可更兼中省侍郎,緣丞郎 一般也。若守六,尚書省郎兼中書或門下侍郎可矣。 若自吏部、兵部侍郎同平章事改轉,便正轉充中書 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侍郎便當左右丞;若有改 轉,便自中書侍郎授禮部尚書,或兼門下侍郎同平 章事。只如中書舍人,自閣老更不下知制誥,不同他 官耳。或以他官充翰林學士,卻須下知制誥。何者?制 誥是中書所掌,翰林不當主之。近代宰臣、節帥除拜, 出自宸衷,不欲預聞於外,故以隔日宰臣百官出後, 密召翰林學士懷具員冊入禁闥,上前議定,是夕草 制,謂之「內制。」中夜進入,五更降出,以麻紙大書之,一 行只可三字,謂之「白麻。何者?緣黃紙始自唐高宗朝 已來,只是中書出敕得使之,所以內制用麻紙,翌日 乃以繡愨蓋於箱中,置於案上,謂之麻案臺。於御座 左右,候進呈事退,即降麻而宣之,訖,送中書出。敕寫 官告。敕紙廣幅,與常紙不同年月日,先後署執政、參 政、宰相銜,署字後方接次列。以使相御,不押字,亦不 控斷行。其官告卻只下直日知制誥官名宣奉行,更 不下元撰麻詞、翰林學士名銜,緣翰林學士無例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