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672 (1700-1725).djvu/96

此页尚未校对
考證

以為常。嘉靖二年,以大學士楊廷和一品滿十二載,

且有定策元功,加太傅,四辭而止。萬曆九年,大學士 張居正一品滿十三載,遂拜太傅。其後病甚,以遼左 功加太師,不及卒。縉紳聚而譁之,以為非故典。然嘉 靖中加大同帥左都督周尚文,錦帥左都督陸炳,武 弁也,其非故典尤甚,而未有譁者,何也?夫燮理責之 紈褲,論道以施乳臭,即公侯伯奚取焉?且以道德為 王者師,官不必備,惟其人,乃借為酬恩榮資之藉,不 惟混王者不僭之賞,抑以長臣子自恣之心,至于身 歿,濫為贈典,尤無謂之甚矣。若乃武職,則政和之制 有以太尉冠武階者,于義或可采云。以勳官言之,柱 國,古勳官也,明興因之,以授左右丞相李善長、徐達 及中書平章常遇春。後更定官制,正一品曰《初授特 進榮祿大夫,加授特進光祿大夫,再或贈曰特進光 祿大夫、上柱國。從一品曰初授榮祿大夫,加授光祿 大夫,再加曰光祿大夫、柱國。而亡所謂左右柱國者。 然洪武三年,諸功臣國公獨李、徐得為左柱國,其鄭、 曹、宋、衛四公皆為右柱國,左柱國貼以光祿,右柱國 僅貼榮祿,而列侯皆以榮祿冠柱國。當是時,伯爵僅 二品,勳亦僅為護軍。至永樂初,大封功臣,伯爵至正 一品,而諸伯自茹瑺以下,皆得為柱國,然其授亦自 諸功臣而止。所謂加授之令,甲為虛設。而蹇義以少 師滿九載,亦稱曰榮祿而已。正統四年,大學士楊士 奇、楊榮俱以少師加柱國,而文臣之有柱國始矣,然 亦內閣而已。成化之二十年,吏部尚書尹旻以太子 太傅滿考加,而尚書之有柱國始矣。然亦吏部已耳。 弘治九年,兵部尚書馬文升以太子太保滿考加,而 諸部之有柱國始矣。弘治十八年,天子即位,推恩內 閣,而少師劉健以官重毋可加,因加特進、左柱國」,而 文臣之階,勳與上公等矣。嘉靖十八年,少師夏言以 冊上帝號,加上柱國。其後上復以加少師嚴嵩,辭不 敢當,謂人臣無上,蓋欲以形言之僭恣。上果大悅。其 後復以加少師徐階,階亦不敢當。萬曆中,以加太傅 張居正,居正亦不敢當。居正卒,遂以為贈。而言者不 審,謂其實為之也。至形之論劾,且謂無將之罪,而不 知上柱國在唐世不為重官,而二品勳,所謂正治上 卿」者,故自若也。文臣一品不考滿柱國亦不易得,故 備志焉。若乃初因元舊,置中書省,令一員,正一品,以 皇太子為之,左右丞相品同令,平章政事從一品左 右丞正一品,參知政事從二品,參議正四品。高帝定 江左,以至即位,仍置中書省,罷令不設,餘俱如故。洪 武三年革平章政事,食祿者不在革。十三年以丞相 胡惟庸專僣,誅之。因罷中書省,散其柄于六尚書,而 係之〈甲,令〉》曰:「後有請立丞相者,文武群臣劾奏其人, 陵遲處死。嗚呼,聖矣!百餘年來,天子不獨斷,必有所 寄,不能不歸之內閣。至嘉靖中,遂操丞相之柄而出 其上。萬曆初,遂並人主之尊而兼其詳,勢重矣。是不 可不「變而通也。至于學士之制,國初己亥年置禮賢 館,命陶安、劉基、章溢、宋濂、葉琛、王褘等居之。甲辰年 設起居注,己巳年設太史監,吳元年設翰林院,俱為 侍臣。洪武二年定翰林院官制,三年又置弘文館學 士,九年罷。十四年定學士為正五品,講讀學士為從 五品。十五年十一月,倣宋殿閣大學士之制,以劉仲 質等分掌其閣。然大學士之職,階不過五品,特以崇 重文儒備顧問而已。況國朝鑒前代壅蔽之禍,革中 書省,罷丞相,使政歸六卿分理,不相混壓,所以垂之 祖訓者甚嚴。而殿閣大學士亦不久設,固未有相道 之責也。文廟入正大統,注意文學,于壬午年肇建內 閣于東角門內,召解縉、黃淮處其中,又選湖廣胡儼、 楊士奇、楊榮、金幼孜與之同事,雖令講讀、纂修與議 機務,然七人始以翰林史職入直,陞講讀等官。及仁 廟正位東宮,又陞春坊等官。以後解縉以罪詘,則謪 廣西參議,胡儼以國學缺人,則推陞祭酒。而楊士奇 等五人終永樂之世,亦官止大學士。蓋為衙門所拘, 初未有例。至洪熙初年,以東宮舊臣,特加超擢,又添 設謹身殿大學士,于是華蓋、「謹身、「武英三殿之名全 矣。後委任日隆,置「三公、「三孤」之官,又加至三孤,領尚 書職,隱然有鈞衡之重,禮與百僚殊矣。自此官制一 變,陳山以左庶子、張瑛以洗馬,各陞侍郎兼大學士 入閣。然龍飛殊恩,非可為例,亦未有由蒞部事而復 入者。故正統年間,陳循、高穀、苗衷、馬愉、曹鼐以學士 入,張益、彭時、商輅以修撰入,則舊意猶存可考也。自 景泰初年,俞剛、江淵、王一寧以侍郎改兼學士入,蕭 鎡以祭酒陞侍郎兼學士入,王文以左都御史陞吏 部尚書兼學士入。于是成、弘以來,由侍郎陞尚書入 閣者,日久因襲,不可復改矣。然計資敘遷,亦未有陞 至尚書,已理部事而復入內閣焉者。自正德初年,逆 瑾用事,吏部尚書焦芳首以附瑾取入內閣,于是楊 廷和由南京戶部尚書入,劉宇由吏部尚書入,曹元 由兵部尚書入,而祖宗官制,大壞極矣。及逆瑾伏誅, 而莫之改正者,何哉?夫罷丞相,分任六卿,無偏聽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