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672 (1700-1725).djvu/97

此页尚未校对

斷之弊,此太祖垂訓立法,高出千古者也。但政權必 有所屬,則設內閣而擬議以成其變化者,又成祖勵 精求治之初心,固並行不悖矣。況政歸六部,權在人 主,而內閣參謀又不得專制外事,歷列聖如一日也。 使居內閣者仰體聖祖之心,輸忠宜力,守憲奉法,于 六部有違失,密裁抑之,與天下順流而治,萬世無弊 「矣。如或陰持宰相之柄,使六部稟受風旨而後行,豈 罷丞相置內閣之意哉?且閣於禮,至貴倨也,視百司 乃無重相壓,何以相稱焉?其喜怒借上意,故上不嫌 逼也;威福間己意,故下屏息也;創白由六曹,故難不 與也;取以詔行,故眾無敢訾也。賢者當之,不見跡而 治;不肖者當之,不及敗而亂。是在人主擇矣。」尚書,秦、 漢官也。自高皇帝下江南,即置行中書省自領之。即 吳王位,改置中書省,而于六尚書,勢不遑設。洪武元 年,始備《六尚書》,皆隸《中書一》,仍元舊制。十三年,丞相 胡惟庸以專擅蒙蔽誅,分其職于吏、戶、禮、兵、刑、工部。 分大都督府為五,而攝其樞要于兵部。陞尚書正二 品,左、右侍郎正三品,「每部分四司,各設郎中、員外、主 事等官。」後以戶、刑二曹煩委,又分設十三司焉。雖並 稱政府,而名位不極,事權不專,天子之威福無下移。 蓋隱然周世六官之微,而獨冢宰不制國用,司徒不 掌邦教,以此小異耳。建文之主,歸重左班,以故進尚 書正一品,增設侍中正二品,侍郎品如故,欲以據五 都督之上,而權輕位崇,遷拜太驟,識者以為未然。至 文皇即大位,而悉更從洪武之舊矣。永樂四年狩北 京,討北寇,經略定鼎之業,雖備行九卿印以從,然皇 太子以元良監國,大小庶務悉以委之。唯封爵大辟 及除拜三品文武職,六科都給事中以聞。戶部主糧 餉,兵部主軍旅,禮部主朝儀,往往令原吉兼攝。是時 六卿政本猶在南。十七年而皇太子歸青宮,以皇太 孫留守南京,六部政悉移而北。弘正以旋,內閣日益 重,而六部尚書日益輕,然老臣勳業稍重,加「三孤」、東 宮三師,若吏兵之長,猶能與之抗,而至分宜之得政, 則若外藏矣。江陵之當國,則若曹郎矣。嗚呼!人主豈 可以太阿輕授人哉!國初設御史臺時,左右大夫湯 和、鄧愈數膺斧鉞,寄外出,而中丞劉基、章溢理台事。 其後胡氏之事發,而御史臺僅設左右中丞,俱正二 品,侍御史正四品而已。十四年,始改為都察院,然僅 正七品,其官有御史而無都御史。十七年,定設左右 都御史正二品,左、右副都御史正三品,左右僉都御 史正四品,職,糾劾官邪,申辨冤抑。而所屬御史分為 十三道,御史巡按以至他公委,出則奏請,還則考覈。 然御史獨不係都察院,以示得相糾察之意。永樂後, 移于北,而留者曰「南京都察院」,略如六部矣。夫六部 各有專職,掌選舉者不得侵貢賦,職兵戎者不得越 刑獄。我朝遠稽成周,倣卿士、都官設左右都御史,倣 小宰設副僉都御史,倣御史設監察御史,凡四等。寄 以言責,倣保民之掌諫;委以代巡,倣撣人之巡行天 下,復掌萬民治令之舊也。合清軍巡鹽,省惟三人。倣 《王制》「歲使大夫監于諸侯之國。」國,三人者也。先哲之 言曰:「不使卿而使大夫,見天子之尊,而大夫亦足以 御方伯。方伯權重則易尊,大夫」位卑而不敢肆。此其 大小內外相維,用意亦深遠矣。故政無大小得察之 事無內外得察之。位無尊卑,人無賢不肖得糾舉黜 陟之。是蓋約之而職省則政不出于多門。職省而任 專則弊不容于隱伏。今二百餘年而奸慝不興,豈非 遠法《周官》之善歟。其巡撫自永樂十九年敕大臣十 三員、各同給事中一員,巡行天下,考察官吏。宣德初 年,添設漸多,始命巡撫官每歲八月赴京議事。初,各 處巡撫遣尚書、侍郎、都御史、少卿等官,而都御史之 差多本院堂上官更代。至正統十四年後,國家多事, 于各方面邊防有險要者,始有專職鎮撫,而其制益 周于前矣。景泰四年,以鎮守尚書、侍郎與巡按御史 不相統屬,文移往來多礙,于是改為都御史。初名巡 撫,或名「鎮守」,後定為巡撫。兼軍務者加總督贊理,掌 糧餉者加總督兼理。他如整飭兵備、提督邊關及撫 治流民等項,皆隨事異名。若邊境有事,又有總督、提 督、總制、參贊、贊理及經略、巡視之名。近例,尚書、侍郎 治事于外者,兼都御史,以便行事,事畢而罷。然各處 撫員缺,廷推各衙門資望相應者陞補,非復本院堂 上官更代之舊矣。大都督府,因樞密而改建之者也。 高皇帝之下集慶,置中書省,即置行樞密院而自領 之,功臣宿將,得敘遷為同知僉院、同僉、判官,其品秩 皆仍元舊。至四年,始改置大都督府,拜皇姪文正為 大都督,節制中外諸軍。尋增置左右都督,同知、副使、 僉事。中以李善長兼司馬,宋思顏為參軍、經歷、都事, 皆極一時之選。尋大都督坐罪,廢罷不設,以左、右都 督為長官,進階有差。三年革副使,陞僉事,正二品。凡 天下將士兵馬大數,廕授遷除,與征討進止機宜皆 屬之。十三年分大都督為五軍都督府,雖品秩如故, 而兵部陰移其權,亦漸殺矣。至永樂,盡歸之兵部。所